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31 6:55:44
《夏宜楼》:李笠翁的科学小说

 
□金涛
 
近日在天通苑农贸市场旧书肆,淘得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话本小说集《十二楼》,不胜欣喜。这本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之一种,萧榕标校,书中除有萧榕的前言和《十二楼》全文外,“为便于读者了解李渔创作思想和前人、近人对《十二楼》的评价,本书正文原有的评语均予保留,并选了李渔对小说创作(也包括总论和相关曲论)的看法及有关《十二楼》部分评论作为资料,附录于后,以供参考”。
 
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初颇负盛名的戏曲兼小说家。他在南京经营的书铺以芥子园为名,芥子园本是他的住宅之名,因芥子园刻的画谱极为精致而名扬天下。李渔多才多艺,堪称一代戏剧大师。他以众多姬妾为主组成家族戏班,多次率戏班四处演出。他创作的戏曲合称“笠翁十种曲”,在戏剧理论上卓有建树,创作的短篇小说有《无声戏》和《十二楼》。
 
《十二楼》是李渔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2篇短篇小说,据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孙楷第称:“《十二楼》是中国见存完整无缺之笠翁短篇小说集。”“书名《十二楼》的缘故,是因为每一篇故事中都有一座楼,就拿每一个故事中之楼名作为每篇的题目。”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题为《望远镜和中国最早的科学小说》,指出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夏宜楼》,竟是通篇以望远镜为经纬,敷衍的一篇曲折离奇的科学小说,值得治科幻小说史者的注意。当时依据的《十二楼》是手头仅有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的版本。
 
这回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的《十二楼》,附录中收入的孙楷第的《李笠翁与》也指出:《夏宜楼》“演书生瞿估与詹小姐姻缘,以望远镜为关目”。这篇小说虽然不脱言情小说才子佳人喜结良缘的窠臼,但新奇之处在于穿针引线的既不是红娘,也不是诗柬传情私订终身,而是凭借一副望远镜——这在当时来说,也算得上一件高科技产品了。
 
《夏宜楼》这部以望远镜穿针引线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浙江婺州府金华县,有个旧家子弟名瞿佶,字吉人,一天在一家古玩铺买到一架西洋千里镜,据店主说:“登高之时,取以眺远,数千里外的山川,可以一览而尽。”可见此物是高清晰度的一架望远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瞿吉人兑足了银子,袖手而归。这位少年公子买望远镜何用,原来他在高山寺租了一间僧房,以读书登眺为名,终日用望远镜窥望那些大户人家的“锁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以便给自己物色一个才貌出众的绝代佳人,以结良缘。手段虽然有悖社会道德,但对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习俗,也是争取婚姻自由的大胆行动。皇天不负有心人,瞿吉人用望远镜居然物色到一位理想女子,乡绅詹某的掌上明珠——詹娴娴,于是便央人上门求亲。小说到此并未结束,而是一波三折,奇峰迭起。故事每每进展到山穷水尽之时,又是瞿吉人用望远镜预先得知詹府的秘密,故而柳暗花明,化险为夷……限于篇幅,不必赘述。
 
在这篇令人称奇的科学小说里,望远镜不是点缀,不是可有可无的细节,而是贯穿情节发展的关键,是物化的角色。没有它,故事、人物的纠葛、矛盾冲突都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小说中还以不少篇幅,向读者介绍了望远镜以及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有关科学知识,这在古代话本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如介绍千里镜:
 
“此镜用大小数管,粗细不一,细者纳于粗者之中,欲使其可放可收,随伸随缩。所谓千里镜者,即嵌于管之两头,取以视远,无遐不到。“千里”二字,虽属过称,未必果能由吴视越,坐秦观楚。然试千百里之内,便自不觉其诬。至于十数里之中,千百步之外,取以观人鉴物,不但不觉其远,较对面相视者,便觉分明。真可宝也。”书中在介绍显微镜、焚香镜(即放大镜)、端容镜(即今之镜子)、取火镜(即凸透镜)、千里镜(即今之望远镜)之后,又对其传入中国的经过情形,国内仿制的情况作一小结:
 
“以上诸镜,皆西洋国所产。二百年以前,不过贡使携来,偶尔一见,不易得也。自明朝至今,彼国之中有出类拔萃之士,不为员幅所限,偶来设教于中土,自能制造,取以赠人。故凡探奇好事者,皆得而有之。诸公欲广其传,常授人以制造之法。然而此种聪明,中国不如外国,得其传者甚少。数年以来,独有武陵诸曦庵讳□者,系笔墨中知名之士,果能得其真传。所作显微、焚香、端容、取火及千里诸镜,皆不类寻常,与西洋上著者无异,而近视、远视诸眼镜更佳,得者皆珍为异宝。”
 
在一部短篇小说中,李渔不惜用这样多的笔墨详详细细介绍望远镜的结构、观察物体的效果,并同时将相关的几种光学仪器(用具)逐一介绍,说明它们的由来与用途,目的在于对读者进行必要的“科普”。而这,恰恰说明《夏宜楼》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科学小说。孙楷第也认为:“望远镜明季己入中国,但以此器入小说,笠翁算是第一次了。”
 
《夏宜楼》注明故事发生在“元朝至正年间”,即元朝末年(公元1341年至1368年)。这是作者的障眼法。实际上,望远镜的发明,以及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这晚得多。查有关资料,望远镜发明于17世纪初。1609年,伽利略得知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立即着手制造,设计出能放大30倍的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窥探天空,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据美国丹尼尔·J·布尔斯廷所著《发现者》介绍,1615年,北京的耶稣会神父阳玛若用中文写的一本天文学小册子中描述了望远镜。1626年(明天启六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出版了一本附有插图的系统介绍望远镜的书《远镜说》,并将一架望远镜带到中国,这是望远镜传入中国之始。汤若望于1634年将望远镜献给皇帝,由此可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是中国最早观看过望远镜的皇帝。所以,《夏宜楼》中说故事发生在“元朝至正年间”是不可能的事。清代,望远镜不仅用于宫廷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也开始用于军事上,民间也渐渐风行,与西洋自鸣钟、表一样,成为时尚的奢侈品。主要依赖进口,国内也有人仿制。
 
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顺治七年移居杭州,萧榕撰写的前言中说他“40岁左右,离家到杭州,刻书卖文,勤于笔耕。在杭州十年,创作了传奇多种,又写成了《无声戏》和《十二楼》的大部分小说”。由此,李渔创作《夏宜楼》的时间可大体设定在他45岁到50岁之间,即清顺治十二年至顺治十七年(1655~1660年),这当然是初略估计。
 
长期以来,治中国科学小说史者一致认为,中国最早的科学小说当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上海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先生谭》(作者徐念慈)。当时的中国,尚没有科幻小说的提法,鲁迅先生1903年翻译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译名《月界旅行》),也称为科学小说。
 
看来,中国的科学小说史应该重写了。
 
《科学时报》 (2011-3-31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