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源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纪念日。
在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至今还生长着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檀香山酸豆树。这是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并亲手栽种的。
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倡导植树造林的第一人。1893年,孙中山先生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大,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政府机构中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事务,规划造林护林;他还指示在南京开办第一农校,专门培养林业人才。辞去大总统后,他一如既往地重视林业发展,提出了颇具前瞻性、在当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的口号——治水之本,在于兴林!在他的倡议下,1914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北洋政府又颁布法令,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植树节。
1924年初,孙中山公开倡导“三民主义”,内中一节专讲林业建设,并从森林与民生、建造森林、开发森林、森林行政、山林测量和森林与建设6个方面详加阐述。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设想,规划了中国林业发展的蓝图。同年,他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都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造林的重要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928年3月,国民党中常会作出决议:总理逝世纪念日,各地举行植树,以为造林之提倡。将植树作为中山先生逝世日纪念的主体活动,称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同年4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决定,废除原旧历清明植树节,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植树造林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全国各地每年春季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将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设立植树节,不仅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环境保护和林业建设步伐,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孙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时至今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以3月12日为植树节。在这一天,大陆和台湾两地同过植树节,共念伟人愿,海峡两岸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共襄这一有利生态建设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福荫子孙的盛举。
绿色森林是人类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保障。为激发人类对绿色的珍爱,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科学时报》 (2011-3-18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