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4 6:34:25
人大“试水”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

 
□龙九尊
 
“今年9月,我们正式招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教授近日透露了今年新增的“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最新进展。
 
2010年2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高校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新专业,旨在为国家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最终,中国人民大学等84所高校申报的140个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申报的“能源经济”专业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
 
3月7日,刘瑞教授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采访。
 
人才培养试验
 
《科学时报》: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来说,如何培养这些产业急需的人才?高校能否输出相应的人才?
 
刘瑞:我认为有几点应该考虑:第一,与传统产业已经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规律还需要探索,这具有一定挑战性。
 
第二,现有产业和现有产业培养的人才不能单独完成这种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多个产业、多个学科的交叉来培养人才。
 
第三,这种人才的市场前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从大学开始培养,这种人才要到四年以后才能派上用场。四年以后产业发展到什么状态?它对人才又有怎样的要求?我们在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前景下来培养这种战略新兴人才,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培养人才,更多是一种创新、探索。
 
《科学时报》:经济学院为什么考虑增设“能源经济”这一专业?有哪些优势新增这个专业?
 
刘瑞:经济学院设立“能源经济”本意是要培养新型能源的经济专业人才。人大经济学院在全国是一流的,培养经济学人才已经有规律可循。我们有丰富的经验来培养学生,也能准确预测学生将来做什么,这是人大经济学的优势。挑战性的问题是,能源人才怎样培养,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硬着头皮也要上。如果不能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或者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这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我们曾经做过中石油的课题,有这方面课题的积累。虽然我们在国内第一个办能源经济本科专业,但是好几个院校已经办了能源经济硕士。我们可以通过和这些院校学习交流来弥补我们的不足。我们学院已经引进一名专门从事能源经济的海归博士,为我们建立这一专业提供了一些条件。我们申报的时候是有信心的,我们的信心也得到了回报。
 
就业前景没有问题
 
《科学时报》: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哪些课程?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业前景如何?
 
刘瑞:除了学习经济学方面基本的课程之外,能源经济专业学生的课程要增加两类,第一类是能源技术方面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能源的基本技术原理。只有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作能源经济分析。第二类是涉及到经济学跟能源结合的一些新的优势课程。我们计划开设能源经济学概论、能源的预测分析、能源的政策分析、能源金融、能源安全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一出校门就成为既懂能源本身,又懂能源运行规律、政策制定、分析和未来需求预测的人才。这种人才是具有边缘性交叉学科特征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去向有四个方面:首先是能源的管理部门,比如国家能源局和各个省市能源办公室,它需要这样的人才。第二是面向企业,我们在做课题时发现企业很需要既懂能源又懂经济的人才。第三,研究机构、预测部门、分析部门等,他们需要懂得作能源经济综合分析的人才。第四,不确定的,比如出版社、新闻媒体等。
 
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全国第一个培养能源经济专业本科学生,我估计社会对这类人才有多少要多少,因为现在没有竞争。现在有些高校也打算筹备能源经济学,过几年可能就会有竞争了。
 
《科学时报》:能否透露今年的招生规模?
 
刘瑞:每年招多少,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教育部有一个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大学本科专业,一个标准班的开班标准是40个人。但因为是新开专业,为了慎重起见,有可能少招一点;如果效果好,第二年再追加。
 
最大难题在于师资
 
《科学时报》:这个专业今年9月份就要招生了,目前你们遇到了哪些难题?
 
刘瑞:专业教材很重要,还有师资问题。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已经编写了供硕士研究生使用的一些教材,我们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同时根据我们的课堂设计,我们也在编写教材,目前编写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准备采取一部分指定、一部分招标、一部分借用这三种方式来确定专业教材。
 
师资采用转、聘、引三种方式:“转”就是鼓励有兴趣从事经济能源教学的老师成为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师;“聘”就是聘请工科院校的教师来讲技术性的课程;“引”,我们已经从海外引进一名从事能源经济的人才,这个工作还在继续做。
 
这些教师真正进入教学岗位是两年以后,因为按照教学方案,前两年学生学习公开课、基础课,大三开始才进入专业领域,这两年时间很宝贵。如果这两年时间能把教程编写出来,把教师队伍组织齐了,就可以满足能源专业的教学需求了。
 
《科学时报》:在今后的招生、教学、管理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刘瑞:我觉得最大的难题还是在师资上。如果教师不能很快进入能源研究的前沿,就不能高质量地开出能源经济的课程,从而影响到学生质量。所以,能否吸引一批高质量的师资进入到这个专业,这很重要。第二个难点就是组织协调,由于课程会涉及工科专业,我们在短期内开不出能源技术课程,需要找别的院校的老师来承担。
 
《科学时报》:下一步你们还要做哪些探索工作?
 
刘瑞:首先是要探索能源经济人才培养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其次,我们想在本科的基础上搭建硕士、博士平台,这涉及到组织架构问题。一旦搭建了硕士、博士平台,我们就会相应成立一个新的系——能源经济系,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组织架构。第三,我们不能满足于培养传统的能源经济专业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前瞻性,要能满足新能源的发展。说老实话,这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科学时报》 (2011-3-14 B4 综合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