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4 6:34:25
项目 成果




 
项目一: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创造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以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一号小麦为材料,经过连续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从8785株测交后代群体中得到一株既矮秆又雄性不育的小麦,即国际首创矮败小麦。
 
矮败小麦便于鉴别育性,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兼有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特性,是高效育种工具。经过不断研究和反复实践,科研人员创立轮回选择技术,构建动态基因库,拓建各具特色的轮回选择群体,创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即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平台。该育种平台就像新品种“加工厂”和生产品种的流水线,不断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品种。通过轮回选择,聚合有益基因,打破不利连锁,有效解决了高产与多抗、高产与广适、优质与高产等诸多矛盾,育成超高产、广适应、优质高产和抗旱节水等一批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项目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刘秉华研究员主持完成,该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上百个单位,通过协作育成新品种42个,推广面积1.85亿亩,增产小麦56亿公斤。
 
项目二: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对枣林产业整体上的把握和研究,创建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的推广应用体系,克服了盲目使用化学农药的弊端,改变了枣林传统的经营模式,解决了枣林有害生物一直制约枣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提升了枣果品质与环境保护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项目针对我国枣树虫害严重以及国内外市场迫切需要优质安全枣果的形势,以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枣果产量、质量为目标,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不同间作环境中枣林有害生物可持续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方法与措施,实现了枣林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与优化管理,由被动盲目的防治转变为主动的可持续生态调控。
 
在研究枣林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创建并完善了枣林有害生物及其天敌的数据库,构建了有害生物调查与测报防治的新方法,显著提高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管理的精准度。并根据枣林不同季节和物候特点,创新了枣林高效生态调控关键技术体系。
 
项目由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教授主持完成,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等联合攻关,分别从实验设计、林间调研、室内实验、区域示范、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等多层面入手,综合了果树学、果树生态学、果树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三: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样品库的建立与新药研究
 
“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样品库的建立与新药研究”项目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的中药样品库及数据库,已为国内外上百家科研机构提供上千种样品,成为推动我国中药创新药物研制的重要源头。    项目以基于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药研究为总体思路,整合化学、分析、药理及生命科学技术,以中药样品库建设、药理活性追踪筛选和化学物质组整体表征为重点内容,以创新中药研制为目标,构建了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研究模式,成功研制9个现代中药,其中3个一类新药,有效部位新药4个,复方新药2个。研究成果在中药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   基于该课题,项目建立了国内较大规模中药样品库和数据库,建成了涵盖8000种中药提取物,6000个中药单体成分,100个中药有效部位和200个中药复方的样品库;建立了中药信息数据库以及中药化合物数据库。这些样品库、数据库及基于其建立的中药多维信息平台和相关软件将可以作为基于中医药特点的新药研究的基础性平台。
 
课题组采用化学与生物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疗效确切的,具有补中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的150种中药的药效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心脑血管、神经保护、抗肿瘤、抗炎、抗病毒及免疫抑制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和有效部位。
 
研究人员从150种中草药中共分离鉴定了4460个化合物,有效部位100个,其中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成分454个,新骨架10个,9个化合物被NaturalProductReports评为国际热点化合物。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本项目建立的中药化合物样品库,还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质量控制、新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项目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领衔完成,该研究共发表论文312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6项,复方新药均已转让企业,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4亿元。
 
项目四: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
 
“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项目是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的关键。
 
项目研究人员经过系统调查研究,建立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专业菌种库和主要菌株的分子指纹图谱,揭示了常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我国南方的污染状况、分布规律、累积机制和风险水平,深入开展了食品工业消毒剂及防腐剂的消毒防腐机理研究。创新建立了免疫吸附高效样本前处理技术、致病菌分子检测与显色确证技术、食源性病毒NASBA和RT-PCR技术以及生物发光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可缩短2/3的检测时间。研制出环保高效、高浓度稳定性强的新型过氧乙酸消毒液,提高清洗效率30%~50%,发明消毒剂洗涤剂浓度和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盒、袖珍比色计等,实现了食品生产中清洗消毒在线监测和控制。在原材料方面,创新研制了关键生化原料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外产品水平,节约成本50%以上。
 
项目研究成果建立的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NASBA、RT-PCR技术,以及ATP生物发光微生物数量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5~100倍,使检测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几分钟至几小时;研制出了高效环保、高浓度、稳定性强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减少微生物耐药性和提高清洗消毒效率30%~50%;发明了消毒剂、洗涤剂浓度及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盒、袖珍式比色计,全面实现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洗涤消毒的在线监测和控制,成功推广到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多个地区3000多家用户,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
 
项目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清平主持完成,本研究成果申请专利41项,获得授权19项;制修订国家和地方标准5项;新增利润46748万元,新增税收39428万元,创汇283万美元,节约开支38524万元,显著提高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水平。
 
(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网站)
 
《科学时报》 (2011-3-14 B2 技术·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