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杜玲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14 6:34:25
麦立强:努力向纳米新能源最前沿进发

 
麦立强教授与纳米领域奠基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Charles M Lieber教授在一起
 
□杜玲娟
 
2010年11月15日,Nature亚洲材料网站对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与哈佛大学Lieber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亮点报道”。
 
是什么样的成果能够吸引这本世界最著名科技期刊的注意呢?这就要从麦立强细细说起了。
 
2009年,在麦立强的积极推动和中美双方的相互协商下,成立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麦立强担任执行主任。该实验室重点研究包括生物纳电子界面、纳电子探测器、新型纳电子细胞等在内的新型纳米材料和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以期建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作为纳米联合实验室的主要成员之一,麦立强先后主持承担10余个项目,在Nano Lett.、Adv. Mater.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SCI收录学术论文52篇,他还被邀请担任国际刊物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的副主编。
 
近年来,麦立强与美国哈佛大学Lieber教授课题组董亚杰博士等合作,创造性地设计和组装了可同时用于微纳系统支撑电源及原位检测微纳电池性能的单纳米线电化学器件。通过原位表征,建立了纳米线的电输运、结构与电极充放电状态的直接联系,揭示了纳米线的本征电化学行为及容量衰减、性能劣化的本质,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与改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电化学器件,有望与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等组装成复合型微纳米电源,再与生物传感器等组装成自驱动纳米系统。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Nano Lett.上,并被国内外权威网站报道。该成果已入选武汉市“三个一百”工程。
 
而后,麦立强又设计制备出具有“线中棒”分级结构的钒氧化物超长纳米线。相对于常规纳米材料,这种新颖的分级纳米结构可以有效避免纳米材料因具有高的比表面能而容易自团聚的现象,增大纳米线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实验显示,该纳米线在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的确具有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对于开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与储能器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他还通过二次水热反应实现了MoO3纳米带的锂化修饰,率先结合单根纳米带器件组装和锂电池装配研究锂化对MoO3纳米带电活性的调控与优化。他的研究成果已受到了锂离子电池先驱M.S. Whittingham教授等世界一流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为纳米科技领域的新秀,麦立强依旧在探索、在追求、在期盼……
 
《科学时报》 (2011-3-14 A7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