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陈方正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5 7:30:22
一百四十年科学飞跃发展的见证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全10卷,已出版3卷),http://www.beifabook.com
 
在科学界,英国的《自然》(Nature)无人不识,它无疑是当今地位很高,发行很广,影响很大的科学周刊之一,只有美国的《科学》(Science)与它齐名。它们都汇集专业论文、科普、业界动态与广告三者于一身,更兼涵盖所有科学领域,真可谓包罗万象,综汇百家,成为全球化科技出版的最成功典范。因此,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等三家合作推出的巨制《百年科学经典》(简称《经典》)无疑是我国科技出版的一大盛事,是各方所密切关注的。
 
□陈方正
 
《自然》周刊自创刊迄今已经140多年,发表了十几万篇文章, 这套《经典》从中挑选了840多篇(1869~2007年),编成十卷本的选集,该刊编辑并且为每篇文章撰写简短导读,然后全部交由中方翻译,以中英对照方式出版。选集每卷的时间跨度不一:第一卷长达60年(1869~1930年),第二卷(1931~1933年)和第九卷(1998~2001年)只有两三年,头五卷包涵一个多世纪(1869~1972年),后五卷只有34年(1973~2007年)。这反映科学进步间中有爆发时期,但整体来说则不断加速,以至今日的飞跃前进。
 
这套选集包含了不少大家熟知的科学重大发现。例如,在已经出版的前三卷,我们可以找1923年德布罗(Louis de Broglie)提出电子应当具有波动性质的短文,那为量子力学揭开序幕;1925年达特(R. A. Dart)发现非洲种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的论文,那是现代古人类学的开端;1926年戴维森与革末(C. Davisson and L.H. Germer)的单晶绕射实验,那证实了电子既是粒子又是波动;1932年查德威克(J. Chadwick)发现中子的实验报道,那打开了原子以内的微观世界;还有1939年迈特那(Lise Meitner)和弗里殊(Otto Frisch)发现中子导致铀核裂变,从而开启原子能新时代的文章,等等。
 
不过,除此之外,选集中也还有大量综合报道、发展回顾,以及激烈争论,因为《自然》主编坎贝尔所提出来的文章遴选方针是:它应该反映科学进展全貌。由于科学研究往往充满争论、迷失、谬误,决定性突破极少,迂回曲折地缓慢前进是常态。因此,选集要包括名家对科学进展的综述、回顾,更须容纳历史性错误和争论。就前者而言,马克斯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讨论分子存在证据的两篇演讲,以及爱因斯坦总结他对量子力学看法的讲话都是经典;就后者而言,“聚合水”、“冷核聚变”与“皮尔当人”(Piltdown Man)事件当是最有名例子,这些都会在选集中陆续出现。
 
其实,《自然》本来是一位天文学家洛克耶(J. Norman Lockyer)以个人之力创办,原意除了发表专业论文之外,更在于介绍、解释最新科学进展,也就是说从头就有很强的科普倾向,因此它包含大量阐释、回顾、综述性文章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自然》诞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皇家学会会刊《哲学通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它的撮要本《皇家学会会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以及私人的《哲学杂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等三家专业刊物都已经历史悠久,声名显赫,《自然》必须与它们竞争才能够出头。更何况,在英国以外,还有欧陆乃至大西洋彼岸的众多科学刊物,例如《法国科学院院报》(Comptes Rendus)、德国的《物理学刊》(Annalen der Physik)、《美国科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等等,它们也都是《自然》的老大哥,只有1880年创刊的《科学》才算是小老弟。因此,直至上世纪中叶为止,《自然》都还只是一份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它刊载了一些最新发现的报道,但在这方面还没有明显优势。
 
但从20世纪中叶开始,《自然》就脱颖而出了,在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乃至天文学、化学等各方面的大量新发现都集中到它的篇幅上来:1953年克里克(Francis Crick)与沃森(James Watson)破解DNA分子结构的文章可以视为转折点。此后能够与它分庭抗礼的,恐怕就只有《科学》而已。从这点出发,我们应该是怀着非常热切的期望,来等待《经典》余下七卷(1946~2007年部分)之出版的。为什么《自然》与《科学》在近60年能够力压群雄,跃登近乎霸主地位呢?这是个值得仔细探讨的大问题,也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纳粹之倒行逆施,和二战的摧残,使得欧陆科学一蹶不振,科研重心转移到英美,英语刊物因此蓬勃发展。另一个原因,则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改变了出版模式:计算机、光纤、互联网使得科学论文的评估、编辑、发表大规模集中和迅速运转。这样,就令极少数具有足够实力的短周期刊物占据龙头位置了。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见到西方科学发展的一个侧面:从学会、出版社以至出版背后的经济力量,科学都不可能孤立,而必须有赖于深厚的文化与社会渊源。因此,对于正在大力发展科学的中国来说,这套《百年科学经典》的出版是极有远见的扎根工作,值得大力表扬,也理应慎重其事,全力以赴。就已经出版的前三卷看来,这套《经典》排版大方,用纸讲究,装帧精美,说得上是不惜工本,用心良苦,美轮美奂,值得各图书馆、有关机构,和有专业需要的个人购藏,更值得广大读者留意。
 
然而,像这样一套大书不可能毫无瑕疵,这里就所见到的一些尚待改进之处稍为谈谈。首先,这类典籍读者多半是不会从头到尾循序阅读的,一般会按兴趣或者需要来查阅,也就是说,它作为参考书的意义大于读本。在此情况下,目录所包含的讯息非常之重要。然而,本书目录却只提供文章题目,出版日期和作者姓名都未列出,读者只有自己去猜测其内容。例如,在第一卷关于太阳能量、X射线、液氦、介子(meson)、宇宙膨胀等的文章,每个题材都各有三至五篇,单从题目去看,是不可能断定到底是报道新发现、综述前人成果抑或涉及争论的。对这些科学发展有认识的读者而言,倘若知道作者和出版日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对一般读者而言,那也未必有用,但也不难解决:从导读中抽出一两行撮要描述,附在题目之下就成了。这些改进所费时间不多,但对读者的意义却极大,甚至可以说会根本改变此书的整体面貌,我们热切希望,有关方面可以认真考虑。除此之外,也还有其他可以协助读者了解每卷内容,使得这类大部头书籍更为活泼、生动的办法。例如:在每卷目录之后增加一个分类目录;请学者就每卷主要内容撰写整体导读等等。当然,国内的选集迄今似乎绝少这样做法,但以如此性质和重要的翻译选集,而错过了这样的“增值”机会,是颇为可惜的。
 
其次,集中所有文章都中英对照出版,这很好。但英文文章重新排版,却似乎浪费人力,而且增加出错机会。我们觉得,原文出版应该采取最便捷的办法,即影印出版。这不但杜绝了手民之误,而且保持了原来编辑风格与面貌,其中的许多细节和讯息,是会在重排过程中被过滤掉的。这套选集的时间跨度将近140年,其间《自然》所用的字型、格式、词语拼音等都经过相当大变化,能够将之保存下来,在科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应该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这套选集的翻译水平大体上很不错,但也还免不了个别问题。下面举一两个例子作为说明。首先,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尽管《自然》的宗旨是‘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呈现给公众’,但它并未获得非科学工作者的认可……”(见1卷15页,指目录之前第15页)。对照的原文是:“Yet despite Nature’s mission statement to ‘place before the general public the grand results of Scientific Work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 journal made few concessions to the non-scientists.”很显然,译者误会了这句话后半的意思,那可以直译为“但它并没有对一般读者作多少让步”,也可以意译为“但它并没有为一般读者降低专业水平”。另一个例子是在《关于染色体结构的评论》这篇文章中:“This linguistic difficulty would perhaps best be met if the word gene were deleted from the vocabulary”被翻译成“如果把‘基因’这个词从辞典里删去,那更会增加理解的难度”(第3卷1023页) 。在这里“best be met”被误解成“增加”,意思正好与原文相反。正确的翻译是:“如果把‘基因’这个词从语汇中删掉,那么这言语上的困难就很容易解决了”。最后,爱因斯坦的演讲最后一句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第3卷913页),但不知为何,翻译者竟然在此之前加上一句“世事无绝对”,那是原文所根本没有的!这样的增添即使不违背作者原意,甚或可以使得原文更为生动,也是不应该的。否则,《经典》还成为其经典吗?
 
编纂、翻译和审订是最麻烦,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也是吸收西方科学文化所无法省略的功夫。因此,我们都应该向这套选集的众多编者、译者、审定者表示最深切敬意。我在此吹毛求疵,提出许多意见,也只是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希望这套大书能够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罢了,所言无论是否有当,都恳请编译者鉴谅。
 
《科学时报》 (2011-3-5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