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徐立明 阳婷 王卫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8 23:7:12
王红明:凭坚持与勤奋为自己开路

 
□本报记者 徐立明 阳婷 王卫明
 
2010年的最后一天,南昌的风还是一如既往地刮得人脸生疼。王红明早早来到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同往常一样开始他的二氧化碳活化研究。在他的专属工作间,风从开着的窗户灌进来,人一走进去就觉得冷。墙角,一罐二氧化碳气瓶通过一根导管与工作台上看似简易的溶剂反应装置相连接。
 
一年前,王红明被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提供的宽松、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环境所吸引,结束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成为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引进的全职研究员中的一员。
 
33岁就已是教授的王红明在二氧化碳活化研究这一课题上倾注了很多心力,经过一年的艰难摸索,2010年末,他的研究工作终于有了进展。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可以在无水无氧这一苛刻条件下进行二氧化碳活化。我在尝试多种合成催化剂之后,发现这一过程其实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但还需要解决产率低这个问题。”王红明解释说,“目前我们做的还只是探索性工作。”
 
瘦小的王红明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身穿红色上衣、棕色尼龙裤,脚穿花棉鞋。外套上两只深蓝色的袖套格外显眼,它们不仅跟着王红明进了实验室,还进了办公室与会议室。
 
穷人家走出的海归博士后
 
33年前,王红明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都是本份农民,虽然经济困难,但还是一路鼓励和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出贫穷的小村子。如今,他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篇,最高单篇引用次数为31次。
 
在读大学期间,王红明就已经开始他的科研生涯。他耗费一个学期单独完成的论文《芳香过渡态理论及其在协同反应中的应用》发表在当时的专业期刊《大学化学》上。这是王红明醉心于科研的开始,也是他在科研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读研、读博,接下来的故事听起来顺理成章。也许连他的父亲也没有料到,他的儿子不仅走出了小村子,还迈出了国门,远赴比利时鲁汶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王红明主动掌握了命运之船的方向盘,每一个节点的顺利都是因为有“坚持”与“勤奋”在前面开路。
 
放弃双休的研究员
 
“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专心做一件事,肯定会成功的。我毫不怀疑。”王红明还记得大学每天坚持晨跑的日子,即使大冬天室友们都窝在暖和的被子里睡懒觉,他一个人也会挣扎着爬起来去户外晨跑。如今,王红明已经不再坚持晨跑,偶尔打打乒乓球、羽毛球,看看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籍成了他的业余爱好。而他的主要生活重心仍是工作。
 
这位全职研究员还兼任硕士生导师,他带的一位研究生这样评价他:“他特别勤奋,绝大部分双休日都来学校工作。对学生管得严,一天要来视察两三趟,我们如果有问题不懂,想跟他交流也很方便。”
 
目前,王红明已完成由自己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DNA分子与碳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此前,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博期间,王红明就曾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如今,王红明的工作重点放在二氧化碳活化研究上。他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是个世界性课题,也是个世界性难题,也许要耗费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我只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够起到探索性的贡献。”
 
王红明,南昌大学教授。2000年考取江西师范大学攻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3年9月考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物理化学。2006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到2009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应用理论模拟和实验的方法设计碳纳米管分子膜用于传输生物小分子。主要研究领域为:1.材料表面的修饰理论与实验研究;2.应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活化及其资源化利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曾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领域前沿项目等。发表论文近40篇,最高单篇引用为31次。
 
《科学时报》 (2011-3-1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