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徐立明 何文学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2 22:14:47
“有了热爱,还要有坚持”
——记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立博士

 
□本报记者 徐立明 何文学
 
单一手性分子的分离和提纯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左旋和右旋的手性分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元素组成和化学键合形式,常规物理、化学方法难以实现单一手性分子的高效分离。
 
南昌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立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利用无手性分子构筑了双层超分子手性结构,并实现了结构手性的自下而上传递,为手性分子模板的制备、手性催化、手性药物分离开辟了新思路。2010年12月,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PCCP)以封面文章刊登了该项研究成果。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来到南昌大学,专访了王立。
 
王立出生在江西九江。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大学半导体专业。2000年,年仅25岁的王立获得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理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2002年获得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会全额奖学金资助,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攻读第二博士学位,系统学习了表面物理学知识。毕业后,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2007年,南昌大学成立高等研究院,向海内外广发“英雄帖”,招揽优秀人才。
 
得知家乡高校求贤若渴,王立决定回到家乡工作。在南昌大学,王立主要从事分子器件的制备和机理,有机分子/金属界面相互作用,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其物理性能等方面的研究。他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一批批科研成果相继诞生。
 
目前,王立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应用物理快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物理化学B》(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物理评论B》(Physical Review B)、《表面科学》(Surface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4篇。2008年,王立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自2005年开始,王立对超快界面电荷转移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证实了分子/金属界面的电荷转移特性强烈依赖于分子与金属之间的杂化,并从实验上观察到发生在飞秒(10-15秒)时间尺度的由分子取向所决定的超快电荷转移过程,为新型分子开关器件的研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国际学术刊物J. Am. Soc. Chem.、J. Phy. Chem. B、Appl. Phys. Lett.等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刊载。
 
鉴于在此研究方向上的突出贡献,2008年,王立受邀为国际学术期刊《表面科学报告》(Surface Science Reports)撰写综述性论文。据了解,这是该杂志刊载的第一作者为中国地区科研人员的第二篇论文。
 
在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实验室,《科学时报》记者见到了王立的几位学生。他们说,经常看到王老师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休息日也很少回家。
 
在有些人看来,工作只是支撑生存的必要条件,而王立却将工作当做兴趣,当做责任。
 
“有了热爱,还要有坚持。一旦从事了这份事业,就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他说,“科研领域的魅力在于发掘和探索。我的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还很多,现在的积累还不够深厚,希望通过努力能在科研领域走得更远。”
 
王立,1996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12月提前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纳米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受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从事分子器件的基础研究,研究重点是分子—金属之间的超快电荷转移过程和机制。2007年由南昌大学作为高级引进人才从海外引进,以校聘教授资格进入南昌大学物理系工作,并被聘为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同时学校给予巨额资助购买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组建介观物理及技术实验室。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2008年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科学时报》 (2011-2-23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