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探月工程二期揭幕
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10月9日,在顺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1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按计划开展了各项科学试验与在轨测试,之后降低轨道对月面虹湾地区进行了成像。虹湾地区位于月球北纬43度左右、西经31度左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是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成像时间为10月28日18时25分,卫星距月面约18.7公里,分辨率约为1.3米。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全部实现,科学目标也正在陆续实现,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取得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天河一号”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高速互连芯片,使得CPU之间的通信速度大幅提升。中央处理器也首次部分采用自主研制的“飞腾1000”芯片。操作系列软件也是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天河一号”成为世界第一,不仅表明我国在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为我国解决经济、科技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对提升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
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8月26日在京联合宣布,经过上百家科研机构和企业6年努力,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5月31日至7月18日,在我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京沪高铁全线铺通试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
11月15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下一步京沪高铁将全力推进以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电集成”施工和站房建设为主的站后工程施工,展开全线联调联试。届时,北京至上海可实现4小时到达。京沪高铁是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最高时速38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京沪高铁还在轨道系统上创造了在最长桥长、最大联长、最大跨度桥上铺设CRTSⅡ型板式轨道的世界新纪录;国内首次在连续框架桥上大规模铺设无砟轨道。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由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上午11时28分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自然—遗传学》杂志5月23日报道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这种基因产生变异后可使水稻分蘖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同时茎秆变得粗壮,增加了抗倒伏能力。研究团队将基因分析技术与传统作物种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了改良稻米品种,可使水稻产量提高10%。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水稻基因育种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要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基因育种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新技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在5月23日的新闻通报中评价说,中国科学家对水稻增产基因的确认和利用将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揭示致癌蛋白作用新机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翼和付向东联合研究组发现,PTB蛋白(多聚嘧啶串结合蛋白)不仅能直接抑制靶基因的可变剪接,还能直接促进靶基因的可变剪接。该发现打破了已写入教科书的、认为PTB蛋白是抑制蛋白的定论。该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子刊《分子细胞》上作为封面论文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该文是向科学家们已经绘制好的RNA加工地形图进行挑战,并成功重新绘制了新的地形图,研究成果对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张翼所在的研究组通过新技术率先揭示出PTB蛋白在细胞内的结合靶标基因的新特征,并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网站上公开发表了PTB在癌细胞基因组上的400多万个结合标签序列。该成果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是国际上第一次成功“看清”致癌蛋白在细胞内几乎所有靶标的创举,并对理解PTB蛋白的致癌机制和推动抗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
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在7月21日上午9点50分达到首次临界。这一我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研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实验快堆热功率为65兆瓦,电功率20兆瓦。快中子反应堆是核燃料闭合式循环的关键环节,可使铀资源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也可使核废料产生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展和推广快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问题。快中子反应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发展方向。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16公里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距离是目前世界纪录的20多倍。该实验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光子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成果。该小组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的一系列工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英国《新科学家》、美国《今日物理》、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等多家学术媒体均及时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它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
“大熊猫基因组”发表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测序和组装》,1月21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表明,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尽管大熊猫种群的数量据估计仅为2500只,测序研究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这是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序列图,全部组装和分析软件都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编写。这一成果证明了短序列也能组装成完整基因组,并将成为基因组绘图的国际标准,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和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为保护我国其他一级保护动物提供范例。
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
10月26日,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技术”(DMTO-Ⅱ)在北京首签工业化示范项目许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许可方),与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许可方)正式签约。这是DMTO-Ⅱ工业化技术全球首份许可合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走向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DMTO-Ⅱ技术在陕西华县通过了72小时工业化试验技术现场考核;8月8日,世界首套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装置(年产60万吨烯烃,采用第一代DMTO技术)在神华包头投料运行一次成功,标志着我国煤制烯烃新兴产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将实施煤制甲醇年产180万吨、甲醇制烯烃年产70万吨及配套项目。
《科学时报》 (2011-1-20 A4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