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周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 21:22:47
以培育“创新集群”为核心促进陕西科技经济协同发展

 
□周杰(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
 
统筹科技资源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现科技和经济在产业层次的一体化融合,使原本独立的社会科技资源逐步改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内生因子和核心动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这既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更是陕西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实现从科教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现实要求。然而,陕西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在许多领域与其他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产业鸿沟,技术创新空间也在持续不断受到发达地区挤压。陕西省要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真正把独特的科技资源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提高产业的集约度,走创新驱动型工业化道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以巴西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创新集群”为手段,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为陕西省科技经济的高度融合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路径选择。
 
“创新集群”作为政策工具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提出,此后广泛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与实践,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产业发展模式。此处,就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实现科技经济协同发展提出4点建议。
 
首先,以发展“创新集群”为导向,搭建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推进产学研联盟体系的形成。不同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并形成有力的科技—产业创新网络,是“创新集群”建设的关键。
 
其中,科研院所和高校为集群内源源不断地提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和人才资源;企业及时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断提出技术需求,是集群科技创新的原动力,直接拉动着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运用公共财政资源的杠杆作用,通过对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既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利于区域科技战略规划的实施。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规划,建议重点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及现代农业产业等领域培育和建设“创新集群”资源共享平台,将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大学和龙头企业通过价值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组织的联盟体系。政府可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采取联合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投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多方主体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条件。大力发展研究开发专业技术服务、成果孵化及其产业化、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共享、成果与产权交易及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努力为其进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其次,加强产业科技需求研究,明确“创新集群”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科技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把科技资源与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增强创新合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二是要引领先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重点企业与重点产业的科技进步;三是要积极鼓励创新,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切实保障公共资源高效利用。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产业科技需求研究,明确重大产业链、重大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创新集群”战略重点,提炼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产业和企业科技需求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同时要在目前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未来关中—天水经济区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规划。
 
为此,建议陕西省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主要在产业层面使用,强调市场拉动作用,重点关注“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以及相关联的问题,通过借助技术路线图研究,会集产业界专家智慧,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发展。
 
其三,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应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战略重点。技术转移是陕西省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将技术转移转化作为“创新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改变以往重研究轻转化的观念,重视知识产权运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经济区的技术转移转化。
 
一是要建立和培育一支专门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的专业化队伍。鼓励在研究院所、大学、企业普遍建立TLO(技术许可机构),专门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并形成一个产业界和科技界互补的网络。二是通过政策调控和经济手段引导大学、研究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研究,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并以此作为实现技术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布局,在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部署战略性项目,依靠项目整合大学、研究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研发力量,实现共同研发的目标。三是在经济区设立产业化专项支持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特别是吸引全国乃至世界上有明确前景的研发项目落户经济区,与地方企业一道开展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移转化。
 
其四,探索有利于“创新集群”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财税政策。科研和产业相融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陕西省的100万科技力量主要隶属于国家部委,与陕西省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三大不适应:一是结构性不适应,二是评价体系不适应,三是晋升激励制度不适应。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关心产业化问题。即使鲜有科学家试图向企业家转型,科研单位的运行机制也与他们的创业需求不兼容。
 
因此要探索如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一系列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保护型政策和协调型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服务。
 
在加大对创新领军人才的收入分配和奖酬力度特别是完善企业对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登记等办法的同时,要完善区域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和投资服务体系,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吸引民间资本成为创业投资的主体,拓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民间资本和国际合作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多层次的资本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以知识产权为质押的融资服务等,努力使金融和投资服务体系成为“创新集群”相关价值链的重要纽带。
 
(本报记者张行勇采访整理)
 
《科学时报》 (2011-01-03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