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潘 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6 20:37:37
国药阿胶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本报记者 潘 锋
 
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上,东阿阿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让世界认识了中医药文化。在9月21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举办的企业文化周活动上,东阿阿胶与世博再续百年情缘,阿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令众多国内外参观者流连驻足。
 
99道工序锤炼国药魂宝
 
三国时东阿王曹植赞阿胶赋云:“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阿胶传承着2500多年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承载着千年中华养生智慧。不仅因为历代医书称其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更因为它以无可挑剔的千年上品品质满足了人们追逐个性化健康的需求。
 
传统阿胶炼制工艺极为考究,要经过洗皮、泡皮、凉皮、刮毛、化皮、炼胶等99道工序,历经100余天方可出胶。99道工序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满盘皆废,制作出的阿胶成为废品、次品,不可再用。
 
关于泡皮、刮毛、焯皮,清代康熙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金埴在其《巾箱说》中记载道:“制阿胶之法:至冬取皮浸河一月,刮毛涤垢,务极洁净。”做好了这一切,然后将极洁净的皮子运回作坊,加以切割,进行炼制。
 
阿胶炼制的99道工序中,每一个工序对原料、工艺、人员都有着几乎达到“挑剔”程度的要求。“提沫”又称打沫,是阿胶炼制中除去杂质的过程。当胶液达到适当浓度时,又得兑入适量凉水,将胶液稀释后,先用武火猛攻,直至沸腾,之后再用文火舒缓加热,这样,胶液内的杂质便开始浮上水面。待杂质渐渐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用打沫瓢或打沫刀将其取出。此番操作完成,则称为“打沫一个”。一般l小时左右打沫一个。提沫之后是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用胶铲将其挑起,胶液便呈连珠状慢速滴流而下,形若珠串,十分华贵美丽。“挂旗”则是挂珠之后有一道美丽风景。当胶液浓缩到一定程度后,用胶铲将其铲起,胶液就会黏附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宛如一幅飘香的水墨画。
 
制作阿胶的工序层层流转,讲究的是起转承合,丝丝入扣。如果说驴皮与东阿水结合是天地造化,那么历练千年的独特制作工艺,则真正将东阿阿胶带入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2007年12月22日夜,农历冬至子时,山东省东阿县,古阿井中木桶取水,金锅之下用桑柴火,东阿阿胶恢复传统手工工艺生产正式开工。著名中医专家、国医大师王绵之说:“上等东阿阿胶,应该色如莹漆,光如琥珀。面平如镜,经夏不软。”
 
炼好胶是东阿阿胶人的信仰,是对中华传统医药和文化的传承。为确保每一批东阿阿胶都是精品,从古至今,阿胶炼制技艺都是遵从师带徒的传承方式。目前阿胶炼制传承已到第八代,东阿阿胶的秦玉峰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走入寻常百姓家
 
相传明清时,阿胶的价格已令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一斤阿胶价值3两2钱白银,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半年的进项,那时的阿胶也只是朱熹、曾国藩这样的少数达官贵人用来孝敬父母的珍品。
 
为了让阿胶从传说中的“神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东阿阿胶经历了60年的不断创新发展。为了把老药工的经验固化在电脑上,科研人员与老药工整整花了28年时间,研发出一套完整的炼胶设备。在现代化的东阿阿胶炼胶车间,化皮炼胶工人只需坐在计算机旁,敲着键盘,看着仪表,而加温、加水等一系列操作都由计算机控制完成。在没有这套设备之前,尽管有了手工打制的蒸球化皮机,但工人们还是要一直守在机器旁,一遍一遍地加水,不断地调整化皮的压力和温度,既费时又费力,生产的阿胶不仅数量有限,质量还不稳定。阿胶常年生产新工艺的问世,打破了阿胶半年生产半年闲的千年历史,设备利用率提高58%,生产周期降低20多天,生产效率提高1倍多。
 
研究人员还先后进行了蒸球加压化皮改造、阿胶常年生产改造、机械化生产改造等多项技术改造,将微波干燥、远红外线烘干、离心分离、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阿胶生产中去,目前已拥有28项阿胶专有技术和国家专利。东阿阿胶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等;全国第一部《阿胶生产工艺规程》、第一部《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都诞生于东阿阿胶。在日前揭晓的第三届健康中国2010中国药品品牌榜的补益类药品品牌榜上,东阿阿胶成功实现三连冠。
 
秦玉峰说:“世博会让全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肩负着继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开发适合国际市场和当今时代消费需求的现代新产品,让中医药阔步走向世界的重任。”
 
《科学时报》 (2010-9-27 B4 企业·合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