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学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8 20:47:45
中国农业不可冀望风调雨顺
——从史料角度看气象对农业的漫长影响

 
2009年5月26日至27日,乌海市出现了大风、沙尘和降雨天气过程,导致该市5400多亩葡萄、果树受损。图为温室大棚内受损的葡萄。 新华社供图
 
□本报记者 王学健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中国气象局关注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的专家、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宋艳玲表示。
 
无论从翔实的资料论证,还是气象专家的研究观点,这一结论均被证实。
 
今年春季我国云南等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夏季南方多省洪水肆虐,自然灾害一个连着一个。人们不禁要问: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农业生产究竟有多大影响?
 
宋艳玲所在的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着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分析、预测,气候影响评价和气候变化研究等多项职能,每年都为国家和农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决策服务材料。
 
宋艳玲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影响人口达4亿人次、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其中,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风雹四大类主要气象灾害是限制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
 
干旱对粮食生产危害最大
 
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全球夏季气候呈干暖化趋势,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成灾面积逐年增加。1951~2007年,全国农作物干旱平均受灾面积为2224万公顷,成灾面积按年代平均,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分别为531.7万、800.4万、853.9万、1129.4万、1384.2万公顷,2001~2007年平均为1241.3万公顷。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2500万~3000万吨。
 
资料表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干旱,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
 
1959年,华中地区发生特大旱灾,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旱情严重,几乎颗粒无收。1960年,受灾范围继续扩大,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西部、陕西大部180天无透雨,许多地方塘库干涸,水井枯竭,河流断流。1961年干旱持续,干旱严重地区方圆百里满是黄土飞沙,几乎见不到青苗、野草,多年的老松树干渴而死。
 
1972年,我国发生特大干旱。全国全年受旱面积3069万公顷,其中北方的旱灾为建国以来所罕见。6月到8月间,华北地区连续80天没有降水。北京、天津、山西、河北、陕西等10多个省市区共减产粮食1035万吨。
 
1978年,我国又发生特大干旱,全国全年受灾面积4016万公顷,重旱区主要在长江、淮河流域及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江淮一带遭遇春旱之后,又发生大范围夏秋连旱,仅湖北、湖南、江西3省就有近200万人饮水困难。
 
2000年,我国北方春夏干旱,全国干旱受灾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历史之最。其中北方春夏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绝收面积超过80万公顷。辽宁省出现历史上罕见干旱,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6%,因灾减产粮食500万吨。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持续少雨,并遭遇罕见高温热浪,发生百年一遇严重高温伏旱。
 
重庆市因旱受灾人口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万公顷,农业经济损失66.4亿元。四川省454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旱面积206.7万公顷,损失粮食481.4万吨。
 
宋艳玲表示,2007年以来,我国由于旱灾较轻,干旱成灾面积平均不超过1000万公顷,我国粮食总产几年中连续增加。但必须注意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干旱危害的程度、范围呈加重、扩大态势。
 
洪涝对粮食生产危害次大
 
1951~2008年,我国洪涝灾害的成灾面积平均为565.0万公顷。按年代平均,20世纪50、60、70、80、90年代我国农田洪涝成灾面积分别为430.3万、525.9万、287.6万、558.8万、859.3万公顷,2001~2008年平均为754.8万公顷。其中严重洪涝年份,农田成灾面积可达1000万公顷以上。
 
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洪涝灾害严重,1991年江淮地区持续性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200亿元,1994年全国洪涝灾害损失是1500亿元,而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损失超过2000亿元。
 
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仅次于旱灾,居第二位,因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粮食占灾害损失总量的25%。黑龙江5个典型洪涝年粮食单产平均减产达200.2公斤/公顷。
 
长江流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725个县中有近1/3属洪涝高脆弱性地区。宋艳玲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相当于1954年和1998年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发生特大洪水的重现期会缩短。我国现有易涝耕地5000万亩,抗灾能力较弱,这将是影响粮食稳产和增产的一个很大隐患。”
 
低温冷害对粮食生产危害较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点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目前每年生产粮食6500万吨左右,其年产量波动直接影响着全国粮食的供给。低温冷害(包括霜冻)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冷害年减产20%以上,是造成东北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近的40多年来,东北地区曾发生8个严重冷害年,其中1969年、1972年和1976年的冷害最严重。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粮食总产量比正常年减少20%以上,而且因遭受严重冷害,种子质量降低,影响第二年的农业生产。1995年9月14日,吉林省中部地区发生了较重的初霜冻,农业受害严重。1999年9月21日,松辽平原发生初霜冻,较常年提早一周时间,大田作物几乎全部受害致死。
 
另外,南方地区的寒害、冷害对农业生产也会造成重大影响。如华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5次严重冬季寒害,占50年以来严重寒害次数的62.5%。其中,1991、1993、1996、1999年,仅广东省遭受的农业直接损失就达18亿、41亿、46亿、108亿元。2008年1月中旬到2月初,南方地区突发连续性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据统计,在此次灾害过程中,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80万公顷,绝收169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从几大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农业依然无法摆脱“靠天吃饭”。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在粮食的优良品种选育、粮食单产提高等诸多方面作了巨大贡献,使中国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依然巨大。
 
有关专家曾表示:“气象灾害频发,这在我国已是一个常态。从这个角度说,气象灾害多寡决定着粮食的产量。年景不好,粮食总产肯定受到影响;年景好,则是农业的平年或丰年。”
 
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多、气温高,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宋艳玲表示,今年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南方地区入汛后连遭14轮暴雨袭击,洪涝灾害严重;高温范围广,日数异常多。其中西南地区的干旱、东北和华北的低温和南方暴雨洪涝对我国今年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华北和黄淮)降水充沛,干旱发生范围小,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目前,秋收粮食作物主要生长阶段热量充足,作物长势良好。
 
《科学时报》 (2010-9-9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