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双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9 20:20:13
基金项目为科学发展寻找“节律”



梁立明
 
河南省特聘教授。她担任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十几年,担任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院长6年。2000年,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获得了河南师范大学第一个文科省级重点学科,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连续多年在全校文科院系业绩排序中名列前茅。作为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省级重点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和河南省高校文科基地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第一学术带头人,她和学科成员一起全身心致力于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学术传统的传承,使该校的科技哲学学科成为国内有特色的学科。
 
□本报记者 张双虎
 
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学分支学科。它有助于加深对科学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和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梁立明研究团队从研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探讨科学计量学方法论。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科学计量学研究与国际接轨作出了贡献,也推进了我国科技评价计量方法的发展。
 
关注“科学中的睡美人”
 
在格林童话中,美丽的公主因中了女巫的咒语而昏睡不醒,成了睡美人。100年后,英俊的王子路过睡美人的城堡。听到睡美人的故事后,王子进入了城堡,找到了沉睡着的美丽公主,用他的吻唤醒了睡美人。
 
在现实世界中,在科学界,也存在类似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现象。
 
1986年,一篇有关超弦理论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物理学期刊Physics Letters B上,作者署名为L. J. Romans,隶属单位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理论物理实验室。论文从发表的当年一直到1994年,这篇论文一次也未被引用。直到1995年,一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文献才第一次提及这篇长久以来无人问津的论文。自此,Romans的论文开始被频繁关注,2008年3月,在SCI数据库中检索到,该文共计被引用了219次。
 
2004年,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A. Van Raan教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发表题为《科学中的睡美人》的文章,称这一极端的迟滞承认现象为睡美人现象,第一篇引用睡美人论文的文章被Van Raan称为“王子”论文。
 
“实际上,Van Raan并不是第一个研究科学中迟滞承认现象的学者,他只是给迟滞承认起了一个形象而优雅的名字。早在1970年,美国著名情报学家E. Garfield就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生不逢时和迟滞承认发出过感慨。”梁立明说。
 
Garfield关于迟滞承认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2004年,他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W. Gl?覿nzel合作发表题为《迟滞承认的神话》的论文。这篇论文从SCI数据库收录的1980年发表的45万篇论文中找到4篇迟滞承认的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后多年无人理睬,却突然从某一时刻起被大量引用。
 
“须提到的是,睡美人现象在科学共同体中是发生概率非常小的事件。van Raan发现,1988年SCI数据库所收录的大约100万篇论文中,只有41篇论文符合他提出的睡美人的标准。但是像Romans的睡美人论文这样比较极端的例子只有一个。”梁立明说,“睡美人现象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科学中的迟滞承认现象是值得科学社会学家关注和研究的。正如武夷山先生所说,由于睡美人现象的存在,在文献收藏上不能短视,否则,等睡美人文献苏醒之时,恐怕已经找不到这些文献了。”
 
构建科学发展节律指标体系
 
在该团队取得的成果中,科学发展节律指标(indicator for the rhythm of science)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能不提。
 
6年前,梁立明萌生进行科学发展节律研究的动因仅仅是为了证实或否定一个假说:跨领域研究的个体科学家在两个关联度不大的领域中的并行学术生涯是互补的。
 
“为了用科学计量学语言描述科学家的学术生涯,我们构建了一项新的科学计量学指标。该指标集论文产出和引文影响为一体,基于观察值与期望值相比较的方法论原则,以时间序列形式揭示出科学家在不同学术领域中相对活跃期与相对沉寂期交错的科学活动节律。”梁立明说。
 
2005年,该团队发表关于科学发展节律指标研究的首篇论文。他们在这篇论文中构造了“论文-引文矩阵”(简称为P-C矩阵),基于该矩阵创建了关键变量,定义了两个节律指标,并对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刊JASIS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发展节律作了案例研究。2006年,他们发表的第二个案例研究展示了Science的发展节律,该文还简要提及了创建科学发展节律指标的方法论意义,那就是,将传统的基于观察值计算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领域影响因子等),扩展至基于期望值计算的影响因子,并以后者为基准对二者进行比较,计算出相对影响因子。
 
“这是一个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复合模型,它解决了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其被引用情况无法直接比较的问题。在可比较的基础上,就能展现‘优’或‘劣’,发现它的发展节律。”梁立明说,“它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科学家、一个国家、一份学术期刊或某一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规律。”
 
2007年,关于科学发展节律指标的研究成果——“Rhythm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Constructions and Applications”作为一项原始创新的理论成果,获得国际科学奖(2007年Emerald/EFMD Outstanding Doctoral Research Award)。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
 
推动科学计量学与国际接轨
 
从1992年起,梁立明已连续主持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已评估的4个项目中,有3个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组评为特优项目。她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其中,2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主要发表在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Journal of Informetrics(《信息计量学》)、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Evaluation(《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刊》)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梁立明先后主持完成由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6项。她担任Scientometrics、Journal of Informetrics和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cientometrics 3种国际学术期刊编委;连续5届担任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ISSI)大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两次担任大会的中国—远东区主席。十几次出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作学术访问。
 
梁立明参与国际h—指数研究和讨论,2006年她在Scientometrics上发表题为“h-index sequence and h-index matrix: Constructions and applications”的论文。该文被英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Q. Burrell 认定为国际上第一篇提出h—序列概念和方法的论文。在1984年至2010年中国学者发表的100多篇Scientometrics论文中,该论文被引频次位居首位。
 
她运用Stanley模型研究中国与西方国家科学增长的结构相似性。探索方法移植对科学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对科学计量学发展有重要理论价值。
 
同时,该团队在如何用科学计量学方法比较专业期刊与交叉科学期刊方面作出创新性探索。构建了科学计量学指标——T指标,用于研究科学研究在知识投入—产出方面的节律。
 
在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下,梁立明研究团队为中国科学计量学研究与国际接轨作出了贡献,也推进了我国科技评价计量方法的发展。
 
《科学时报》 (2010-8-30 A4 科学基金)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