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之益: |
|
打造中国“梦工厂” |
|
□本报记者 张林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融合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CG(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则预示着一个全新动画时代的来临。
在创意性产业中,电影、游戏、广告等与视觉有关的产业构成其核心部分,然而人们也发现,围绕着把一切“艺术视觉化”的技术正在向更广泛的行业渗透,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视觉”产业。
身兼科学、传统文化、艺术等多重素养的张之益,正是对事物进行艺术视觉化的先行者。作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更希望在这个环环相扣、高效运转的视觉工业体系中,制作出国际顶尖的CG影像,帮助相关动画企业打造中国的“梦工厂”。
多年来,中科院自动化所凭借在CG技术方面的积累,将许多自主研发的技术成功运用于动画制作中,《动物狂欢节》、《麋鹿王》等作品分别摘得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部分作品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主流电影技术水平。
以科技为先导的视觉工业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动漫产业正经历从以形象为先导的传统动漫产业,向以科技为先导的大动漫产业过渡。”
近年来,对于动漫产业的关注,张之益始终保持着极强的敏感度。其中,科技先导、大动漫产业等关键词不时流露于他的诸多表述中。
作为现代动漫技术基石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早期主要服务于建筑、军事等领域,当这些新技术与动画融合,逐渐成为现代动漫技术的关键和基础。
张之益认为,科技与动画的不断融合,衍生出大量的三维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使传统动漫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CG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动画的成熟,也催生了动漫产业从传统产业领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这个涉及军事、教育、建筑、医疗等广泛行业的动漫产业被他喻为“大动漫”产业。
“‘大动漫’产业涉及很多领域,例如设计展示服务、虚拟仿真、动画电影等,其中动画电影是相关综合技术的最高端领域,我们团队就是专注做虚拟仿真、CG动画电影等相关领域。”张之益说,“这些领域所构成的,其实就是视觉工业。”
记者理解,所谓视觉工业首先强调工业化生产的特性,即设计、规划、创意、编导、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转,并在制作周期、成本控制和市场收益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竞争力。其次,视觉工业作为一个产业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要经历产业培育、发展、成熟等阶段。
如今,中科院自动化所已经完成从源头到出片的一系列符合市场规律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中科院北京分院和北京市“院市合作”的重要内容,自动化所的CG动画电影产业化项目即将落户北京市怀柔区。怀柔区选择该项目作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正是看中自动化所领先的技术创作能力、管理及制作水平。
据悉,自动化所将在怀柔建立包括数字内容服务技术与科学技术(动漫基地)中心在内的3个中心,其中动漫基地主要进行CG图形及虚拟影像设计制作、虚拟仿真创作等,侧重推进成果产业化,从而带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
提升流程管理能力
视觉工业的特征体现在动漫产业上,是对技术、团队、流程管理等提出的更具挑战性的要求。
张之益介绍,在研发及管理方面,科学艺术研究中心目前主要进行CG技术基础研发、CG技术应用工程研究、CG影像创作研发等工作,并将陆续开展现代CG影像制作人员考评、CG影像工程流程建立等工作。其中,CG技术应用工程研究最为迫切,也是目前国内动漫产业发展最欠缺的部分。
“传统动画与现代动画的最大区别在于,工程技术基础完全不同,而应用工程研究是要发掘产业效率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张之益强调。
CG技术应用工程涉及技术、团队、流程管理等方面。特别是流程管理能力,是一个团队、企业整体实力的表现。
以动画电影制作周期为例,国际上一般一部电影动画大片的制作周期约为3~4年,而张之益则要求他的团队把制作周期压缩为18个月。
“动画电影的制作时间不能超过18个月。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迫于国内的环境。因为国内的投资人往往希望尽快看到成效。”张之益坦言,他们不仅缩短制作周期,还努力提高产量,希望在同样的周期内产出更多的成品。
这样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培育了团队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为国内动画市场的浮躁发展吹进一丝凉意。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制作流程的管理上更加“吹毛求疵”。现有的管理流程多是基于传统二维动画发展形成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系统,而基于CG技术的三维动画制作则需要一套更为科学、可行的流程管理体系。
张之益分析指出,三维动画使用不同于传统动画的制作流程,除了前期的剧本创作、故事板以及后期的音效合成、剪辑等工序之外,主要包括建模、动作、渲染等步骤,因此必须在科学规划、流程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最终,市场的成功才是检验产品及产业健康发展的标准。
据介绍,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以CG影像制作、仿真影视动画、新媒体影视、虚拟仿真多媒体等几个高端领域为主攻方向,并将在每个领域成立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未来,做世界顶级的CG影像,承接高端CG影像制作业务,是张之益及其团队为之努力的方向。
动画电影工程探路
在张之益看来,世界动画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如技术上从传统二维动画转向现代三维动画,品种上从电视动画转向动画电影,题材上由儿童题材为主转向多元题材,视觉上从平面影像转向立体体验等,这为中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为此,张之益提出了一个基于已有技术和市场经验积累的中国动画电影工程。张之益希望,这个工程能最终体现出应有的高度:以形象为先导,创造独特形象,赢得利润空间;以技术为先导,研发自有技术,赢得发展先机;以品牌为先导,拥有民族动画企业品牌,赢得全球市场。
中国动画电影工程还参照国际主流动画公司出片计划拟定了自己的出片规划——几乎是一年两部。 “他们基本是2年出5部左右影片,我们希望2011~2013年3年可以生产4部。我们的团队必须按照这个量级来规划,工业化生产不能几年出一部动画片。”张之益还表示,“工业化生产必须强调技术,不强调技术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企业品牌,必须推动企业形成品牌(像曾经辉煌一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基于动画电影工程,张之益还提出一个中国动画电影人的共同梦想——希望帮助企业打造出中国的“梦工厂”,以此确立中国动画电影的新标准和在国际上的市场地位。
张之益认为,动画的本质在于充分把握和运用动画艺术语言,这也是优秀动画电影必备的基本要素。“只要动画电影做好了,自然会有观众来看。这是动画电影应该回归的本质。”张之益说。
出于“回归动画电影本质”的考虑,张之益计划制作的4部三维立体动画电影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类型,类型实验和市场探索的意味或将很浓。但不管怎样,他仍然希望这些作品能具备以下一些基本要素:青少年和家庭观看,体现主流价值观,真正的民族文化元素,符合动画审美情趣,品质上乘。
《科学时报》 (2010-8-18 B3 科技 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