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4 22:29:33
基地应把提升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论坛在山东禹城举行 刘欢/摄
 
□本报记者 刘欢
 
现代生物产业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不断加强。针对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了创新能力强、生物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认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自2005年以来,共认定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基地产值达到7220亿元,占全国生物产业产值近66%。
 
作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运行态势良好,在新一轮生物产业发展热潮中,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6月20日,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代表汇聚山东省禹城市,参加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论坛,就基地建设的经验和生物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初步形成三大区域性创新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所作的分析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初步形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北京——拥有全国31.9%的医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41%的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与生物医药相关的两院院士98位,占全国的51.7%。中央研发资金的30%投在北京地区。医药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监管中心全部在北京。北京作为首都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
 
上海——拥有国家“973”项目的50%、“863”项目的30%、70位两院院士、14位“973”首席科学家和20多位长江学者。中央研发资金约20%投在上海。上海具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共有金融机构约250家。跨国药企的中国研发中心集中在上海。上海拥有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CRO发展迅速,技术优势明显。
 
广州—深圳——拥有医药相关高校和研发机构约70家,78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平台,16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央研发资金约15%投在广东地区。拥有15个生物种质资源库、特色中药资源和海洋天然活性成分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巨大,医药物流体系发达,比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潜力巨大。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以基地为载体形成的现代生物产业集群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有的生物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来源可能是传统的生物产业而不是现代的生物产业。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新兴的生物技术和新兴的产品,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智力资源的支撑,那么发展的可能不是一个先进的生物产业,而是落后的生物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任志武说。
 
“如果仅仅是招商,办了很多生物技术企业,再过十年,可能会重蹈信息产业发展的覆辙,没有核心竞争力。希望这个问题在基地发展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基地要把创新能力的建设,把引进智力资源的工作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来推动。”
 
有的生物产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闫忠宁介绍说,光谷生物城把在汉的生物、生命科学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整合,组建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建立起能够适应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研究体制。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表示,德州在被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后,市委市政府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邀请专家学者来德州开展研发工作。
 
为提升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国家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实施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计划等方面按规定给予重点支持,相关地方政府则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促进生物产业创新发展。
 
基地发展应走特色之路
 
“围绕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如何能够形成特色发展,增强区域性的特色,是基地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应把区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特色产业链的发展相结合,来推动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任志武表示。尽管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认定的过程中都强调了各自的特色,在各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基地建设还是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切实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城市发展定位结合起来进一步地突出特色。
 
雷建国介绍了德州立足自身实际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情况。德州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重点发展玉米、玉米芯、大豆和棉花四大产业链,并以这四个产业为主导,重点开发相关产品,瞄准世界市场,低聚木糖、木糖醇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
 
国家也将进一步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特色发展,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发展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生物产业基地发展,任志武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发展迅速的基地都把生物产业放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例如,自2008年8月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启动规划建设一年多时间以来,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到基地进行了多达18次的调研,对生物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任志武认为,领导重视的根本前提是他们能从生物产业带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高度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理解和认识生物产业的发展。
 
针对基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王昌林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进一步完善基地生物产业统计调查体系。参照国家生物产业统计调查方法,总结2009年、2010年全国生物产业统计调查运作经验,建立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统计调查体系,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运行监测系统,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实证数据和经验,促进基地集聚和引领效应的进一步发挥。
 
加强基地核心区建设。支持和鼓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强核心区建设,特别是创新孵化功能建设,增强核心区的高端集聚功能,延伸产业链,在核心区与扩展区之间完善产业链配套功能,优化产业基地空间布局。
 
支持基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通过支持生物产业特色产业链发展,促进基地发展进一步体现特色化和集群化,各产业基地间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优化全国生物产业空间布局。
 
继续支持基地创新条件平台建设。继续支持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加强包括投融资体系、创新基础设施、孵化器等建设,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打造成高效的生物技术创新产业化平台,塑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外部环境。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机遇,鼓励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先支持基地企业海外上市,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生物产业国际化发展程度。
 
《科学时报》 (2010-7-5 B1 中国生物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