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4 21:59:38
科学风范 为人楷模
 
郭慕孙先生的文集《思索·实践·创新》,是郭先生为国家科技事业不懈奋斗和光辉历程的写照,是郭先生科学思想和创新成果的凝练,是郭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思索和实践的升华,是郭先生人生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送给科技界和过程所广大员工及研究生的珍贵礼物,也是过程工程领域一部弥足珍贵的精品文集。我们要学习领会郭先生文集饱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和科研成果,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郭先生是流态化理论和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他长期从事化学工程特别是流态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早期首先发现“散式”和“聚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态化现象,之后将流态化科学发现和理论应用于我国不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过程,如贵州万山汞矿尾矿的焙烧生产汞和该省低品位硫铁矿的焙烧制硫酸,湖北大冶含铜铁矿的硫酸化焙烧提取铜和铁精矿,鞍山赤铁矿、南京凤凰山赤铁矿、酒泉菱铁矿、镜铁矿、河北宣化鲕状铁矿、包头白云鄂博矿等难选铁矿磁化焙烧生产铁精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等。此后,郭先生又和他的学生共同提出了“多尺度能量最小的数学模型”,统一了“气—固”和“液—固”体系不同现象的流型,建立了“散式流态化”、“广义流态化”、“无气泡气固接触”的理论体系,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取得独创见解并自成体系,为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为世界流态化及化学工程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郭先生的杰出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化工冶金中的散式流态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年获“国际流态化成就奖”,1990年《无气泡气固接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获“美国化工学会流态化奖”,同年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评选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之一,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这是郭先生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化学工程界的自豪,更是我们过程所的骄傲。
 
郭先生是过程所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研究所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支持并推动了化工冶金向过程工程的跨越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经济困难之际,1956年8月郭先生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诚挚挽留,携家人辗转回到祖国,从此投身于中国的科技事业。郭先生与陈家镛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一道,协助首任所长叶渚沛先生于1958年正式创建了化冶所。他不畏困难,勇于开拓,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流态化研究室,首任室主任。1978年起先后担任化冶所负责人、代所长、所长,1986年至今担任名誉所长。20世纪80年代组建“中国颗粒学会”并任首届理事长,推动了颗粒学会的建制化发展。几十年来,郭先生为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而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无私奉献,赢得了全所几代人的尊敬和爱戴。
 
郭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过程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早在1959年就与杨纪柯先生一起,编写了《过程工程》专论,字里行间透析着他对学科前沿趋势的深刻洞悉和独到见解,饱含着他对国家过程工业发展科技需求的高瞻远瞩和前瞻预见。他还利用40周年所庆等重要时机,多次对“过程工程”进行专题阐述,为研究所学科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意见和建议。2001年在郭先生和陈家镛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下,在时任所领导班子的大力推动下,研究所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这不是名字的简单更换,而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从化工冶金到过程工程,一方面将构建和发展过程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将带动过程工业的技术升级换代,推动研发模式、生产模式甚至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这是新时期过程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审时度势,积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的又一次革命,是郭先生、陈先生及过程所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奋斗和不懈追求的结果,是过程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郭先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诲人不倦、高风亮节,堪称科学风范、为人楷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科学理念。郭先生在他85岁时出版的《随笔—— 一些思维的萌芽》中写道:“我十九岁进大学上化学实验课时,老师要求我们每人要有一本笔记本,记录所有试验现象和数据以及个人的设想,从此我养成了‘随想随记’的习惯;我三十六岁回国后,很欣赏我们国家倡导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于是积累了不少手稿留给后人……希望略加整理,汇集成本,供人参考。”这段朴素的语言教导我们,科学研究既要坚持创新,又要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郭先生亲手创办了《颗粒学报》(英文版)并担任主编,他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对所有入载文章都逐一认真修改,严把质量关,该刊已成为SCI源刊。
 
郭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倾心培养了许多高层次人才,桃李芬芳。他经常鼓励学生和同事在理论上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在应用上要有所发明。郭先生在学术上一贯极其严谨认真,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要求特别严格,包括对论文的撰写,甚至对标点符号的修改都不放过。郭先生虽年事已高,仍连续多年为研究生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辅导课程,采用小班上课,亲自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听过郭先生授课的研究生们都深感获益匪浅。中科院研究生院已将郭先生的课程录制成电子课件上传到互联网供学生学习,科学出版社也于去年出版了郭先生主讲的《怎样写好科技英文论文》教材。1994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10万港币全部捐献给中国颗粒学会,成立了颗粒学青年奖。郭先生倡导并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Dr Lothar Reh的合作历经三十余年,被誉为“没有契约的国际合作”。矗立在1600多相实验楼里的中瑞流态化装置及Lothar Reh获得的首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就是最好的见证,为研究所发展和青年人成长创造并搭建了国际化的舞台。
 
郭先生政治坚定,顾全大局,淡泊名利,关爱社会,时刻关心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家能源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教育等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如上世纪80年代郭先生率先提出快速流态化煤拔头新工艺,并积极倡导煤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引起国家、中科院、地方政府等的高度重视。郭先生夫妇还经常将自己的奖金、稿费等用于自闭症和痴呆症儿童的社会福利事业。汶川地震后,郭先生夫妇第一时间将捐款交到所里,并积极交纳特殊党费,后来又汇款给中华慈善总会,支援灾区学校重建。郭先生热爱生活,热心科普,兴趣广泛,亲自设计计算、动手制作几何动艺——魔摆,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郭先生虽已九十高龄,但仍时刻关心着研究所发展,包括学科建设、成果转化、新园区和廊坊基地建设、青年人住房和职业发展等,我们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同志,都能感受到他对研究所发展的倾心关怀。我们举行郭先生文集首发式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就是要号召大家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郭先生严谨治学、躬耕不止、孜孜求索的创新精神;勤勉敬业、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科学态度;正直笃信、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大师风范。郭先生是全所广大员工和研究生学习的楷模。
 
目前过程所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创新2020”为我们描绘了更加灿烂辉煌的蓝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过程工程学科的建立、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更需要像郭先生这样的大师和领军人物。我们一定要以郭先生为楷模,紧抓机遇、扎实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努力创建一流强所,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供)
 
《科学时报》 (2010-7-5 A2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