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高长安 夏治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17 23:27:16
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河北项目区小麦增产成定局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夏治学
 
近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总主持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雁鸣向媒体通报了河北省12个示范县的小麦测产情况:在经历了秋末冬初骤然降温降雪、冬春季长期低温和多次冻害影响的情况下,由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管理和应对措施得当,除1个处于重灾区的示范县项目区小麦产量有所降低以外,其余11个示范县项目区小麦在前几年产量突破的基础上,仍可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科学时报》记者近日随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组部分专家分别到藁城市、深州市等项目区考察,在现场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生长整齐一致。
 
李雁鸣表示,初步估算,今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区的128.7万亩核心区、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可达462.9公斤,较去年河北省亩产342.5公斤增加120.4公斤;1000万亩辐射区小麦亩产可达420.6公斤,较去年该省均增产45.9公斤。
 
小麦生产遭遇灾年
 
项目区大面积均衡增产
 
2009年秋播以来,河北省小麦生产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去年秋末冬初的2次骤然降温降雪,不但造成部分小麦叶片受害,而且使小麦比常年提前15~20天进入越冬期,冬前生长严重不足,成为几十年来少有的冬前弱苗。
 
李雁鸣介绍,在苗情基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冬春季又发生几十年来历时最长的低温,小麦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不同地区从返青开始的春季各生育时期相应推迟,其中作为小麦生育进程最重要指标的抽穗期比常年偏晚4~16天。
 
受灾较严重的藁城市核心区里,60亩超产攻关田的小麦长势喜人。
 
“今年小麦亩穗数普遍下降,但平均穗粒数大幅度增加。”李雁鸣介绍,60亩超产攻关田小麦虽然亩穗数从常年的50万左右下降到今年的45.3万,但小麦群体结构优化,长相清秀,平均穗粒数从常年的32粒左右大幅度增加到今年的41.4粒,预测产量达到605.8公斤,有望实现从2005年以来在同一地块连续6年亩产600公斤以上。
 
另据了解,今年,项目区小麦实现了大灾之年的大面积均衡丰产:藁城市5000亩核心区产量达到580.9公斤。原为小麦中低产区的深州市4000亩核心区,小麦品种和长势均衡一致,平均亩产达到536.4公斤;中低产区宁晋县5000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536.9公斤。无论是山前平原区还是黑龙港地区,都实现了千亩以上大面积亩产530~580公斤的突破。
 
科技做支撑,大灾之年继续增产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使小麦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中‘不折腰’。”李雁鸣介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之所以在如此不利的天气条件下继续实现小麦增产,靠的是创新技术和科学的应对措施。
 
据了解,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集成应用了课题的创新技术。项目区课题研究建立的“缩距增行减水调肥”节水超高产技术体系及“水肥高效利用综合技术”得到进一步规范化和落实。
 
在去年小麦播种之前,课题组制定了“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方案”,提出了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通过对项目区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期间进行的技术指导,使各项技术措施得到真正落实。课题组以多种形式向农村发布关于注意麦田保墒、小麦播种期、秸秆还田和培肥技术、足墒播种技术、节肥栽培技术、播种质量调控技术等信息,对全省小麦播种技术的规范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项目区还通过规范化技术与应变技术有机结合,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积极采取春季应对措施,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强化小麦的中后期管理等措施,均为今年小麦增产打下了基础。
 
《科学时报》 (2010-6-18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