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30 21:25:50
信息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具
——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马克平

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
 
“人们希望某一天,拥有一个外形像手机一样的工具:在野外考察时,只要将不认识的植物往里边一扫,植物的种的名字就出来了。那样,我们就不用愁鉴定物种了。”
 
□本报记者包晓凤 龙九尊
 
5月26日,在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马克平作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基础——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主题报告。
 
就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努力、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马克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
 
《中国生物产业》:今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全世界都在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马克平: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不断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大家熟知的《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等就是代表,其中于2004年10月完成的80卷126册500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志》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继续编撰Flora of China的同时,刚刚又启动了《泛喜马拉雅植物志》(Flora of Pan Himalayas)。
 
《中国生物产业》:《中国植物志》为基础研究方面的,您刚才提到的科技支撑具体指哪些内容?
 
马克平: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百万分之一中国植被图及其相关专著、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中国生物物种编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水稻等种质资源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大熊猫等重要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本的科学资料和对策支持。
 
《中国生物产业》:与国际同行的合作情况怎么样?
 
马克平: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如与IUCN在亚洲植物保护战略方面的合作,与美国、德国和瑞士同行关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合作,与英国和美国同行在生物物种编目(CoL)和网络生命大百科(EOL)以及生物多样性遗产图书馆(BHL)方面的合作,与美国同行在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方面的合作等,都取得明显的进展。
 
我们也在积极参与日本同行积极推动的 DIWPA(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委员会)、AP-BON(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ESABII(东亚和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信息倡议)等区域性活动。
 
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生物产业》:您所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强调它的理由是什么?
 
马克平: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空前的高效率的手段,将分散的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信息放到互联网上进行管理、交流、共享与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各种多样性信息的管理、发布和利用已离不开网络。NCBI、GBIF、NPDC等各种大型在线数据服务网站已成为各种层次上生物多样性信息保存、管理、传播和利用的重要媒介,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基础数据(Primary data)的管理、算法的探究、分析和解释,尤其是在物种水平上的应用。涉及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提交、检索和分析,它主要关注单个有机体、居群和分类群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信息内容覆盖了系统学、进化生物学、种群生物学、行为科学以及从传粉生物学到寄生病和植物群落学等领域。
 
《中国生物产业》:您能否举一个具体例子,展示这个“工具”的魅力吗?
 
马克平:人们希望某一天,拥有一个外形像手机的一样的工具:在野外考察时,只要将不认识的植物往里边一扫,植物的种的名字就出来了。那样,我们就不用愁鉴定物种了。
 
《中国生物产业》:目前我们国家在该方面的建设情况如何?
 
马克平:近年相继建立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国家数字动物博物馆、教学标本标准化整合与资源共享平台、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资源平台、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信息网、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等六个全国性的多样性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生物产业》:植物所是不是也在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马克平: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除了CVH,还初步建成了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自然标本馆,物种2000-中国节点高等植物数据库和中国数字植物园等一批覆盖全国的植物标本、图像、物种和引种植物的信息系统。目前,中国网络生物大百科和中国生物多样性遗产图书馆也在建设中。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网络正在不断完善,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学会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时报》 (2010-5-31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