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23 22:17:6
阿尔卡:“零耗能”建筑来了

阿尔卡在北京设计的“零耗能”四合院。
 
□本报记者 刘丹
 
德国建筑师阿尔卡在北京拥有几个工作室。从2002年开始,他就带着助手在中国推广“零耗能”建筑理念以及“零耗能”建筑项目,迄今为止在中国各地已经有了多个成功的案例。
 
在许多圈内人看来,阿尔卡这个名字代表着一种趣味、一种立场、一种前卫姿态。他特立独行的“零耗能”建筑理念和建筑实践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零耗能”四合院
 
在北京南锣鼓巷的一个四合院里,阿尔卡将他的“零耗能”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个具有浓郁的“老北京味”的四合院里,更糅合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北屋、西屋的中国传统式房屋结构的设计与东屋、南屋现代节约型设计在这个小院中相得益彰,现代与传统的视觉冲击和谐相融。内屋顶采用俄罗斯木材架设,墙面采用加厚隔热材料。身处这个四合院里,你能感觉到淡淡的木头清香。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四合院里,你看不到空调和暖气。
 
“这是今天可能实现的最健康的房子。”阿尔卡介绍说。在这里,你可以呼吸过滤过的、比普通室内空间高60%氧气量的新鲜空气;无臭,无尘,无花粉;全年恒温20~22摄氏度,恒湿45%~55%。而这一切的实现,只需要普通房屋10%~20%的能源;水、电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比普通房子降低了80%。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的确在北京后海边上的一个看似普通的四合院里实现了。
 
平易近人的房屋
 
“零耗能建筑,是指建筑室内环境及温度常年恒定,冬季不需要通过外界输入能源进行采暖,夏季亦不需要外界能源来冷却。”阿尔卡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实现零耗能建筑,阿尔卡所用的技术并不复杂。
 
首先是保温。“要实现自给自足的道理很简单,就像中国人卖冰棍时盖很多层被子。将室内空间100%与外界空气隔绝,做好保温,这是最重要的手段。”阿尔卡在他的每个项目中几乎都设计了厚厚的保温层。
 
第二是窗户。每扇窗户都有遮阳设备,设计师通过对太阳光不同季节照射角度的计算,把夏天的阳光挡在窗外,让冬天和秋天的阳光照进来。
 
第三是通风换气系统。室内的空气可以每小时被完全更换3次,屋内的含氧量非常高。同时在出风和入风口进行热交换,使得屋内因换气带来的温度损失减小到最低。
 
诸多细小环节中的精巧设计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这些综合在一起,正是阿尔卡“零耗能”房屋理念的精髓。“也是为什么这种在理论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概念性建筑今天能实现的原因。”阿尔卡说。
 
建筑的恒温设计需要少量的能源补给。阿尔卡采用了太阳能、地热、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南锣鼓巷的四合院里,阿尔卡设计了不锈钢储能罐,盛满用于储存太阳能加热的水。通过热泵实现太阳能加热或冷却,冬天提供地暖能量,夏天提供水能降温,同时在屋外安装探头,会自动根据室外温度来决定是制冷还是制热。
 
除此之外,在阿尔卡看来,灯、电脑、电视或淋浴,所有这些电器设备都在散发热量、提供能量。“根据我的经验,灯、电脑等能源这些虽然看起来小,但如果能做好,确实能为房屋提供足够的能量。另外,在德国我所做的一些案例中,甚至出现了‘负能源’的建筑,这些‘负能源’的房子建成之后,不仅可以实现零耗能,甚至可以给外界提供能源。”
 
“并没有什么高新技术,很多技术人们都已经用了上百年了。”阿尔卡的“零耗能”建筑十分平易近人,在他看来,零耗能的房间可以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建造而成。在中国,阿尔卡的项目南到广东,北至大连。“这些零耗能建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不强,也没有采用高新技术,我只不过是集成和优化了许多设计方案,使它能达到零耗能的效果。”
 
更加让人意外的是,阿尔卡让这个四合院的耗能在降低了75%的同时,建设成本只增加了12%。
 
有近20年建筑经验的阿尔卡,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零耗能”建筑。在他看来,这并非“玩概念”,这些在他手中成长起来的房屋是会增值的建筑。
 
“很多人认为零耗能建筑的造价和前期投入要比普通房屋高出很多。但就我十几年的经验而言,其实零耗能建筑的耗资并不比普通建筑高多少。如果以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的话,反而是价格降低、价值升高。”阿尔卡说,“我想强调一点,在能源价格不断增长的今天,我们来建造这样一个零耗能的房子,它的价值也将不断提升。”
 
阿尔卡的中国事业
 
阿尔卡在北京顺义建成了一所据称“全世界最节能的学校”,他还打算在北京十渡打造一个中国最大的“零耗能度假村”。在中国的土地上践行自己的建筑理想,这是阿尔卡正在进行的事业。
 
木工学徒出身、从来没有在大公司任职过的他,对建筑有着天生的感觉。阿尔卡的创业经历精彩纷呈,目前他分别在德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拥有多家公司。“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中国他的公司仅靠口碑和关系网就经营得非常好,“这种模式在德国是很难的。”他有些得意地说。这么多年的创业经验让阿尔卡感受到无论是当木工还是上大学,这些经历都是创业的基础,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阿尔卡看来,在德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得比较完善,形成很多固定模式,发展空间有限,而在中国却不一样。“这里环境很开放,客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很大,有很广阔的空间。”
 
吸引阿尔卡的还有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先人智慧。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特点、理念和技法了如指掌,信手拈来。“将中国古建筑的优势和精髓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是我追求的理念。”阿尔卡说,“很可惜,中国现代的建筑业对此重视不足。”
 
“对我们的行业我想再强调一点,对于目前的中国建筑界,我们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建筑都要零耗能,但至少能够实现少耗能。”阿尔卡认为。
 
《科学时报》 (2010-5-24 B2 聚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