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包晓凤 刘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17 0:11:18
发展工业生物技术 支撑绿色经济增长
——第四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第四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会场(包晓凤/摄)

 
□本报记者 包晓凤 刘欢
 
4月25日至27日,太湖之滨的明珠城市湖州迎来了参加2010年第四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的贵客宾朋。国内外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企业等各界人士汇聚一堂,以“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支撑绿色经济增长”为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本届论坛由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和湖州市政府主办。
 
本届论坛上,中科院生物局与湖州市政府签订了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中科院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伙伴成员举行了签约仪式,又有14家企业加入创新联盟。
 
2007年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联合其他部门在天津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已成为该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高端品牌。
 
院地合作硕果累累
 
总投资3.1亿元的浙江中科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总投资2.4亿元的浙江中科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意味着湖州与中科院开展院地合作以来在湖州市本级实施的首批科技产业化重大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标志着上海生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地处湖州的上海生科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是中科院先进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南方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方中心——天津遥相呼应,其建设发展一直得到中科院、中科院上海分院和湖州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短短数年,中心在机制上不断创新,不仅在项目研发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而且在转移转化方面初显成效,成为院地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指出,中科院与湖州市在生物产业上的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说明了这种合作机制的优势,它必将对中科院生物技术转化与产业化高效模式的形成,对今后湖州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挥积极的作用。
 
专家报告异彩纷呈
 
“工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据统计,2009年,全球生物技术产品占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6%,OECD预测,到2030年,大约将有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来自生物技术。我相信,工业生物技术发展带动的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李家洋描绘了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员杨胜利指出,整个生物产业现在已进入比较理性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重视系统性的可行性研究。预期到2030年,工、农、医生物技术产业将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到2050年,将形成以生物炼制为核心的生物产业。
 
围绕生物能源,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和有机酸,生物催化,工业生物技术前沿等领域的研发动态、产业进展以及前景展望,国内外近300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沈寅初针对我国农用抗生素新发现品种少以及实现工业化生产品种少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基础研究薄弱,对病害防治的效果要求高、对动植物的安全性要求高、对环境影响要求高、用药经济性要求高是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强微生物有效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研究的建议。
 
来自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部的Rina Singh女士提出了使生物产品获得成功的三个要素,即在价格市场上的经济性、与石油产品相比较的性能表现以及作为附加效益来评估的环保因素,并详细介绍了在生物质转化为生物产品不同阶段的创新平台。
 
纤维素乙醇作为最重要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诺维信中国研发总监吴文平介绍,中国和美国是将来纤维素乙醇的主要生产地。
 
到2020年,中国的纤维素乙醇每年可替代3100万吨汽油,使石油进口量降低1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00万吨,每年可带来32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第三代生物燃料虽然距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但相关研究已如火如荼,来自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副研究员刘天中和中国石油大学特聘教授付鹏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提高微藻产油效率的最新技术工艺。
 
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在利用基因组工程构建和改良多拉菌素工业菌株的科研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基础研究、资源、技术与产业化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结合团队在微生物资源库和技术平台方面所做的工作,覃重军认为,瞄准应用领域的需求发展操作技术,如发展微生物遗传操作系统、基因组操作系统等,符合当前微生物学发展的大趋势,也将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形成有益的互动。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据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孙志浩介绍,生物催化是手性合成中最“绿色”的技术之一,完全符合绿色化学所倡导的有效利用资源和节能减排理念,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食品等领域的产品或中间体的制备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挥生物制造和化学合成的优势,整合化学和生物过程,结合过程调控和集成技术,提高绿色工业生物催化整体水平。
 
酶是工业生物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广西科学院院长、教授黄日波,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冯雁等专家分别就工业酶分子改造与设计、酶分子进化工程,组合理性化设计和定向进化扩展酶的功能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企业积极参与 供需对接活跃
 
本届论坛还专门设置了中科院生物技术成果推介、湖州市生物医药技术需求发布、专家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和墙报交流的分会场。中科院微生物所、过程工程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代表介绍了本单位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被推介的成果均体现了需求导向、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特点,受到了参会企业的好评。浙江升华拜克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布了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和冬虫夏草生物发酵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需求,这些企业在过去的生产经营中与科研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他们也表现出更强烈的合作意愿。
 
在项目对接和墙报交流中,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就项目的潜在价值、应用前景和技术面临的挑战展开热烈探讨,气氛十分活跃。
 
在论坛的专题报告中,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宜兴协联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尚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结合所在企业的主打产品,介绍了饲用氨基酸、柠檬酸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生物催化在制药业的应用进展等。企业结合市场需求投身于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还在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论坛举办期间,还召开了工业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会,旨在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推进酶制剂行业在中国的发展。
 
凭借多年的积累与实践,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为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导、专家与企业界人士搭建了一个高端交流平台,论坛以学术交流促进合作,具有核心凝聚力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产出不断,并注重需求导向,由此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政产学研各方在此平台上通力合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加快了工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时报》 (2010-5-17 B1 中国生物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