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理名称和国学经典《大学》为主要依据 |
|
清华大学为10条校园道路命名 |
|
如果你以前去过清华大学,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被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美丽的14个大学校园之一的清华校园内的道路居然都没有路名,只是习惯性地被称为“东西主干道”、“南北主干道”。这不仅与百岁清华久历风雨沧桑、几经开拓发展、规模宏大、蔚为大观的校园极不相称,也给师生员工的日常出行,尤其是来访者造成诸多不便。
在清华大学建校99周年和百年校庆年启动前夕,这个现状终于被打破:清华大学党委第15次常委(扩大)会,正式讨论通过了校内10条主路的命名方案。
据悉,此次道路命名工作历时两年多,其间清华进行了全校范围内的道路名称征集活动和8次大规模的专家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慎重进行决策,在集中群众智慧和尊重大多数人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道路命名方案。
2008年初,通过分析校园道路通行状况,并汇集专家意见,学校相关部门确定了28条待命名的道路,将其标注在校园电子地图上,并通过校园网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道路征名活动。征名活动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热烈响应,半年内共征集到2135个道路名称。但如此大量的备选名称,给筛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校有关部门决定对这些名称进行梳理和分类,并组织专家讨论。
首先要确定的是道路命名的原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标志性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等孰轻孰重,专家们各持己见。清华校园东西主干道和南北主干道就曾因命名意见不一而数易其名。直到2010年3月26日,在第七次道路命名讨论会上,专家们才达成一致,同意将待命名道路精简为10条主路,并将地理名称和国学经典《大学》作为命名的主要依据。
以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典故的地理名称作为命名依据的原因是:清华园地处北京西郊繁茂的风景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园内名胜古迹林立,众多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遗迹,中西合璧、不同风格的建筑遍布于校园各处,许多科学、人文大师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他们的足迹和流传后世的经典名篇为清华园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而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清华大学,从当年的留美预备学校到1925年改办大学,再到今天肩负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清华始终坚持“大学之道”,一步一个脚印地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深刻领会“大学之道”,弘扬大学精神,是此次道路命名的另一个宗旨。国学经典《礼记·大学》——这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自然成为这次校园道路命名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过深入讨论和认真研究,最终提交的10条道路命名方案如下:
以地理名称为依据命名的道路是:校园中央的东西主干道、南北主干道这两条最主要的十字形道路分别命名为“清华路”、“学堂路”,表明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创立的清华学堂。“清华路”的东端连接市政道路“清华东路”、西端连接市政道路“清华西路”,校内外道路互为呼应、浑然一体,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学堂路”的两侧分别坐落着新清华学堂、三教、四教、五教和六教等主要教学楼,体现出浓郁的学堂气氛。原熙春园和近春园西侧的两条道路分别命名为“熙春路”、“近春路”,学生住宿区紫荆公寓南侧的主路则命名为“紫荆路”,以方便人们的辨识。而“光华路”穿越美术学院,是因为美院的老校区就位于北京市内的光华路上,将使美院的师生感到亲切和自然。
以国学经典《大学》作为命名依据的道路是:东大操场东西两侧的南北干道分别命名为“明德路”、“新民路”,校园北部的东西干道命名为“至善路”,校园南部的东西干道命名为“日新路”,它们均出自于《大学》中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通‘新民’),在止于至善”以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清华园北部已有明斋、新斋、善斋等传统历史建筑,几条道路的命名与之一脉相承。其中“明德路”、“新民路”是学生前往教学楼、“至善路”是学生前往图书馆等主要学习场所的必经之路,这些路名将激励学生牢记古训、加强修养、丰富学识、提升素质,成为“谦谦君子”和“槃槃大才”;“日新路”附近坐落着一批不同学科的院馆,寓意着科学人文的创新和融合。
《科学时报》 (2010-5-4 B3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