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包晓凤 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8 7:32:2
转基因隐忧背后的逻辑
——科学家谈新技术与旧知识的冲突
 
□本报记者包晓凤 龙九尊
 
要不要推进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产业化?是什么引发了一场关于转基因的争议?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出了什么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质疑、辩驳、讨论和沟通,争议的两个对立面逐渐清晰起来——不是科学家与民众的对立,而是新技术与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在2月25日举行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与会的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认清了争论背后的问题。
 
一切起源于2009年11月27日中国农业部颁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国家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的重大成果和进展,应该加快产业化的步伐。而对不少民众来说,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属于新鲜事物,由此产生诸多的忧虑,最终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下,引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论。
 
从目前来看,争论聚焦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是否安全,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转基因技术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否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发放是否规范等问题上。
 
这一连串反应,反映了人们自身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根据事实或者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人们对自持的观点通常与他的背景、道德观念、价值信仰以及知识储备有关。但必须注意的是,社会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在对待像转基因这样的新技术上,不同人群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热情拥抱新技术的人,包括那些准备采用新技术的人,这些人最富于创新精神;反对任何新技术的人,这部分人拒绝接受新技术,对新发明持敌对态度;思想进步的人,这部分人开始对新技术有抵触,但对新技术了解后逐渐接受它。
 
正如上面所述,造成争论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并不是根据事实或者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因为事实与信息没有及时进入人们的头脑中,有关部门没有充分预料到人们对这项新技术的关注程度,没有及时、迅速、有针对性地展开知识宣传,结果是对转基因这项新技术不了解的大多数人下意识地选择了抵制和反对。
 
争议是正常的,接受新技术需要时间。在欧盟,针对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尤为激烈,争论的问题与中国公众担心的问题较为相似。此外,技术竞争、市场保护和贸易冲突也是欧洲最初拒绝转基因作物的重要原因。但是,经过科学家们长期的宣传和努力,欧盟逐渐改变了态度。2010年3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欧盟国家种植一种转基因土豆。这一决定被认为是欧盟委员会转变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立场,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对中国来说,目前有必要实施“转基因技术科普宣传计划”。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们都懂得转基因技术的背景、内容和它的应用;其次要使人们知道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生产和环境改良方面的作用、风险以及可能的道德阻力;最后每个人都应该对生物技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科学家、政府官员和媒体相信,这将消弭分歧。
 
我们采访了众多的懂行、且负责任又有道德感的生物学家,他们有责任将事实告诉公众。这样,我们就可以应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各种意见均以事实和研究为依据,而不被情绪、欺骗、恐惧所摆布。
 
产业化之路疑问重重
 
《中国生物产业》:中国为什么要加速推进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产业化?
 
万建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我的判断是国家的战略。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二是可以显著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家畜养殖污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在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方面也有考虑。
 
《中国生物产业》:转基因水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否有人怀疑中国今天为转基因水稻开绿灯,拥有转基因技术专利的跨国企业很有可能会借此机会控制中国的粮食生产并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
 
林拥军(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转基因水稻的情况是这样的,现在发放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两个材料,它核心的专利——基因、转基因的转化体的培育方法,都是我们自己的。当时绿色和平组织照会我们农业部,说我们转基因水稻侵犯别人12个专利。经核实确认,这12个专利之中,只有4个专利曾经在中国申报。这4个专利中,有1个没有申请上,另外3个专利,知识产权局已经确认跟我们的转基因水稻毫无关系。还有8个在我们国内没有申报,它的这个专利在我们国内是没有效的。再一个是专利从申报之日起,20年之后就无效了,现在国外的一些专利,有很多都快要到期了。
 
现在专利越报越细,任何发明的东西不可能不涉及别人的专利,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做不到的。比如绿色和平讲的12个专利,其中有没有涉及我们的呢?有。我们使用的是基因枪的遗传转化方法,基因枪在美国有专利,可能以后我们出口的时候,会涉及部分的费用。但是在我们中国使用的话,它是没有任何保护的,因为它并没有在我们中国申请专利保护。一个专利,必须在18个月之内申报PCT(国际专利的通行证),之后要向其他国家申报,否则就再不能报了。我们现在有的两项专利能保护我们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报了两个。后面还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要申报,比如新品种权。
 
《中国生物产业》:欧洲部分国家对引进转基因农作物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粮食自给有余,不急于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有这个因素。
 
很多欧洲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不很突出,如果转基因技术仅仅用作提高产量的话,他们并不是很着急。但是对提高质量和生物制药等方面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他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投入不少。所以更多是商业上的因素,比如英国过去比较激进,现在经过一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之后,转基因产品就下架了,之后也没有上架。有些是技术上不行,竞争不过别人,索性就设立转基因产品壁垒。
 
《中国生物产业》:支持转基因水稻、玉米商业化的专家学者背后捆绑着商业利益集团?
 
范云六(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企业不能仅仅是赚钱,从国际形势来看,怎么把中国民族工业做起来,政府从政策法规方面要扶持有好的理念、有好的管理模式而且有遗传育种基础平台的企业。而且要让企业知道科研机构在做什么,希望科研机构做什么。我们找了好久,最后找到韩总(奥瑞金总裁韩庚辰)。科研人员的成果如果没有产业化就没有价值,企业没有很强的科技支持也很难在国际竞争上显示能力。
 
奥瑞金公司负责人:我觉得这个事儿提得可能有点儿不着调,肯定是没有嘛。转基因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怎么可能所有的人都绑在利益集团里呢?这是不可能的事儿。检测、生产、环境,你要从利益上来说,它是站在对立面的。
 
《中国生物产业》:如果缺乏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国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将缺乏市场,商业化之路也只能走向失败?
 
张启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老百姓感兴趣的你应该让他知道,你说我们做得好,但是老百姓说你不让我们知道,这个还是不行。美国是几个部门做,出现问题之后,都要回答问题,因为牵涉到的不是环境问题就是食品问题,至少是农业品种问题。所以,还是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至少是农业部、环保部、食品安全部门联动,光是我们说是没有用的,要他们找一些完全独立的专家来回答问题,这样会比较好。
 
安全性评价是否科学严谨
 
《中国生物产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主要从哪些方面评估?
 
彭于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是针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以及环境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像转基因水稻既在环境安全性方面涉及到一些珍稀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稻,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的安全性问题,也涉及到人畜长期食用的问题。在国际上,我们对大宗粮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特别是水稻,作为中国乃至亚洲人民的主粮,我们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审批就更加谨慎。在食用安全性评价方面,除了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和国际惯例的规定之外,我们还根据中国和亚洲人的膳食结构和大米的主要特点,又额外增加了一些关键指标的检测和验证。在环境安全性评价方面,所有转基因作物都会涉及到对昆虫天敌和经济昆虫、益虫有没有影响,是我们必须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生物安全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科研人员的措辞都是很中性、客观的。
 
《中国生物产业》: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发放是否规范?
 
黄大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正式实施是在1996年,当时就明确由农业部制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开始了安全性管理。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了转基因的安全管理。这些条例可以说明我国转基因安全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这些条例和规定涵盖了农业转基因的研究开发、试验生产、加工、进出口各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一种全程化的评价和管理。农业部为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颁发安全证书,是经过了大约10年的安全性的评估和审查后颁发的。首先,研发单位要提供基因的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数据。之后由国家农业生物安全委员会,包括生物技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审查。最后,审查结果送交由农业、卫生、环保等11个部委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审查,最后作出决定,由农业部颁发允许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这个审批的过程是法制化管理,是很严格的。
 
《中国生物产业》:在转基因技术上,现有的科学实验体系无法对人类长远利益负责?
 
朱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有人说目前的安全性试验可能是比较短期的,因此他们认为,短期试验中数据表示的安全并不代表未来5年、50年或者几百年依然安全,我觉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目前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评价和评估有一套科学标准。目前的情况是这样,我们证明一个食品是否是安全的,只是跟现行的食品相比较,我认为转基因食品跟现行食品没有大差别甚至更为安全,它不受农药的污染。因此,对长期安全性的忧虑是不太必要的。此外,我们在评估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超量的,这个量代表着一个更长时间可能产生的一些危害。目前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评估来讲,都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像美国在1996年就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任何一次由于使用转基因食品而产生的健康问题。
 
是否忽略了公众知情权
 
《中国生物产业》:国民对转基因水稻、玉米商业化质疑是源于国民的无知?
 
林拥军:目前很多发帖和跟帖的人对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不知情的,包括一些搞社科的教授。所以有一段时间,有些不知情的人凭空臆想发一些帖子,曾经造成一些问题。我们也针对他们的问题做了很多的回答,很多网民看了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如果他们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那我们也没办法。
 
《中国生物产业》: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发放不对外公开,是否忽略了公众知情权?
 
彭于发:这也许涉及到时间性和法律规定的问题。从1997年,农业部依法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评价管理以来,安全证书本身都不是公开对外发布的,有关安全评价的科学指标和评审结果是公开发布的。根据法律规定,由申报人提出申请,经过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科学评价,农业部最后把关,行政上进行批文、发文,都是直接发给相应的申报者和申报方,证书没有对社会公开,但是结果是公开的。我觉得至少在农业部进行安全评价管理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习惯性的做法,这也是以往我们国家行政审批的一个惯例。现在时代前进了,大家对有关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非常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事实上,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需要公众参与,一直是国家安委会和农业部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安全评价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不同的评价内容,农业部以及安委会也分别有不同形式的,规模不等的各种咨询会、研讨会、座谈会,分别就转基因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包括抗虫棉应用以后的跟踪监测等方面,分别组织有关专家、媒体、社会公众,包括研发公司,一起来就这些科学的层面进行比较深入和细致的研讨。其中有的研讨结果也及时地通过不同的渠道向社会公开了,但也有的还没有完全公开。以后,我相信,这方面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公众参与交流的机制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好。
 
《科学时报》 (2010-3-8 B1 中国生物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