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4 8:2:2
第364次香山科学会议简介
 
2009年12月15日至17日,以“针刺穴位组学”为主题的第364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田捷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刘一军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石学敏院士、北京大学的韩济生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戴汝为院士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梁繁荣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来自国内外30多家单位、60多名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主管部门的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包括2个主题评述报告、6个中心议题评述报告、12个专题报告和100多人次的发言讨论。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刺机理研究领域已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和若干关键技术突破及典型应用,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针刺机理研究的基本现状,强调了国内针刺机理研究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初步形成对中医针刺机理研究发展规划战略重点及措施建议。会议围绕:(1)针刺研究的影像学新技术与新方法;(2)从脑葡萄糖代谢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中枢机制研究;(3)针刺机理研究中的生化与内分泌研究进展;(4)基于形态学与组织学的针刺穴位特异性研究;(5)中医针刺与复杂系统学;(6)针刺穴位组学战略目标与政策建议等领域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在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平等氛围中,围绕中心议题开展了深入且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随着全球性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特别是现代医学在征服各种危害人类疾病的同时所带来的种种医源性和药源性病症,促使医学界和患者对毒副作用小、经济、以调节见长的中医针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针刺研究热也在国际学术界迅速升温,针刺海外兵团凭借先进的检测设备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已逐渐引领了国际针刺机理研究的主流发展方向。当前,如何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及多学科交叉理念,走出一条既适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获得国际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创新性研究框架、评价方法和规范化体系,有效推动国内针刺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针刺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满足当前国家对于传统中医基础研究的迫切需求,深入阐释针刺的作用机理与调控途径,促进传统中医针刺的国际化与现代化。“针刺穴位组学”研究是以针刺机理研究为目标,坚持基于临床、回归临床,源于传统、高于传统的原则,以产生标志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导向,以针刺临床优势病种为研究载体,综合运用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理学、临床治疗学、组织形态学、系统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全面梳理针刺临床常用穴位的配伍规律,系统挖掘针刺穴位配伍的生物信息基础,通过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与突破,科学阐释针刺调节双向性和整体性的作用特点,从本质上回答针刺作用的科学性。
 
我国是针刺的发源地,具有实施针刺穴位组学的先天优势,拥有丰富的针刺研究资源和人才基础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国内外中医针刺研究团体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增强了中医针刺机理研究的国际合作,促进了多学科交叉。会议激发新思想、促成新支持、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对中医针刺发展规划形成了战略重点及措施建议,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医机理研究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文章,全面提升国内中医针刺的整体研究水平。
 
《科学时报》 (2010-3-4 A3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