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郑金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4 21:30:53
湖湾城市的污染隐忧
 
□郑金武
 
近日,无锡市规划局副局长任颐在“创新无锡幸福无锡”网络媒体采访活动中介绍说,“十二五”无锡发展将延续“十一五”期间“五中心、五名城”定位,构建独具竞争力的国际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生态型湖湾城市。无锡的发展经运河时代、蠡湖时代,正在走向太湖时代。(人民网)
 
“走向太湖时代”——这样一个灼目的词句进入脑海时,笔者眼前浮现的不是湖湾城市的风光旖旎、美景如画,却是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时,环湖沿岸无锡、宜兴、苏州、湖州等城市居民抢购饮用水的恐慌情景。
 
坐落于太湖北岸的无锡市,近年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借力长三角经济圈崛起,无锡市的纺织、化工、制造、旅游等产业逐步兴起,支撑起无锡成为全国经济强市。2009年,无锡市人均GDP已经实现1.2万美元。
 
但无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人口素质的约束。早在2006年,无锡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当时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几年里,无锡平均每年大约要用8万亩土地换取15%的GDP增长和20%的工业增长,而生态功能水平只相当于全省的65%,生态需求却高出40%。
 
历史上,无锡及以西太湖西北岸的常州市,都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纺织、化工、钢铁、机械制造是这些城市的传统强势产业门类。位于太湖西岸的宜兴市,是无锡下辖县级市,也是全国知名的化工城市之一。这些产业门类的发展,水资源是必需的要素。因此,无锡、宜兴、常州等地的产业大多临湖、沿河而设,也就不难理解。
 
2007年太湖暴发蓝藻。事后,太湖流域管理局在调查分析后指出,1998年以来,无锡和常州地区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宜溧河、殷村港、漕桥河、大运河等进入太湖,通过上述河流进入太湖的各污染负荷量均超过上游地区入湖总量的50%。
 
太湖蓝藻事件后,虽然沿湖各省市对太湖周边的化工等企业进行了关停,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产业发展是必须的,而且产业也是一个工业化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因此临湖、沿河的企业根本无法完全杜绝,污染也依然存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太湖依然暴发蓝藻事件,只是规模较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太湖生态环境不能不存隐忧。
 
而今,无锡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解决人口迅速增加问题,导致了其对土地容量的极度渴求,从而城市空间不得不实现扩张,直至太湖湖湾。时至今日,无锡市已启动滨湖区建设,一如众多城市的扩张模式,房地产依然是滨湖区发展的急先锋。其次,滨湖区也成为无锡市的经济开发区。
 
根据11月份公布的无锡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无锡城市化将在“十二五”期间,在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南扩的步伐,市中心由目前的单核扩展为双核,全面建设180平方公里的太湖(蠡湖)新城。
 
当滨湖区成为无锡市的重要区域板块时,可以想象的是人口、产业向此区域的快速集中。由此,人口、产业迅速增加导致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大量产出,并将进一步考验滨湖区的环境承载容量。
 
当然,在无锡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业已提出将着力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以水、大气环境治理为重点,坚持从源头上节能减排,并采取总量控制倒逼机制,以控制污染。
 
环保名义下的隐忧,是无锡市“走向太湖时代”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无锡市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各市县前列,目前正在走向工业化转型阶段。尤其可贵的,无锡市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贡献率正不断提升,我们也冀望在内涵型发展中,无锡市能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如果说,环境代价是无锡市发展必然经历的转型阵痛,我们希望这样的阵痛能引起其他城市的借鉴,并希望能够避免。套用一句老话,当下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后代的环境资源为代价。
 
反思无锡市“走向太湖时代”的发展规划,以及观察国内众多城市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城市的土地容量难以继续承载经济发展的增长时,城市空间扩张似乎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
 
尤其是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号召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直接的结果似乎都是中心城区空间范围不断扩张,直至将城郊乡镇直接纳入中心城区版图。这一建设的结果,是许多地方的河塘湖水山丘,全被统筹进中心城区,而这些环境要素却因“进城”而失了原生态。
 
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是对现有的地方执政理念的巨大创新。众多如无锡一样“走向太湖时代”的城市,应该大力推行这一执政理念。
 
《科学时报》 (2010-12-15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