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刘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5 21:24:42
低碳创业大赛助力低碳技术产业化

 
刘兴山得到两件宝贝:一个是高级农业技师职称证书,另一个是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
 
□本报记者 刘丹
 
低碳样本
 
刘兴山,这位来自辽宁阜新的一名普通农民,皮肤黝黑,表情纯朴,说话带着浓重的“赵本山式”的东北口音——在11月28日举行的“中国首届低碳(能源)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他和他的“太阳能房”的故事,瞬时成了媒体聚光灯的焦点。
 
刘兴山口中的“太阳能房”也被许多专家称为“‘六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燃池采暖太阳房—日光温室—畜禽舍—沼气池(沼气专用厨房)—燃池—厕所/洗澡间。
 
在这样的房子里,冬天,燃池不仅用于人的取暖,猪舍下面的燃池也能让猪“睡着火炕晒太阳”,增加猪的生长速度。同时,和燃池联合使用的沼池能够通过土壤热传递吸收燃池释放的热量,保证沼池在冬天的产气量。沼池产生的沼气用来烧水、做饭、照明;沼液和沼渣用来浇灌大棚里的蔬菜,猪呼吸的二氧化碳又能被大棚里的植物利用,能提高蔬菜瓜果的产量。
 
这种极具乡土特色的低碳型生态家园新模式,俨然成为中国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样本。
 
刘兴山和他的“太阳能房”作为此次大赛“种子选手”入围,专家学者给这套方案的评价很高:刘兴山的生态家园“因地制宜,利用农村丰富的薪柴和植物根茎等生物质作为燃料,实现了水、肥、气、光的协调统一,是一个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种植和养殖相结合、沼气和燃池综合利用的低碳型生态家园新模式”。
 
目前整个阜新市也仅仅建成30栋这样的房子,都是在刘兴山的“热心帮助”下完成的。
 
但每平方米7元的造价对刘兴山来说还是贵了。为了推广自己的成果,帮助其他农民造这样的房子,他每户只收1000块钱,而且有10户分文未取。
 
对于此次参赛,刘兴山期望能让他找到资金,发展其开发的太阳房技术,让所有农民都住上冬暖夏凉、节能减排的太阳能小别墅。
 
“我们就是想让农民得实惠,没有想自己赚钱。”刘兴山说。
 
送给坎昆的礼物
 
之所以选择在第1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举行中国首届低碳(能源)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大赛组织者、《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贾鹤鹏把它理解为“北京送给坎昆的礼物”。
 
“这是中国科技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具体行动。”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伯龄说,“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而研究和应用各种有利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低碳科技方案、商业模式及其低碳行为、推广措施,对于这个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一指标,作出了大量努力,关停并转了一大批高能耗企业,但仅仅靠政府的强制推动并不能解决问题。今年9月以来,各地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对高能耗企业“拉闸限电”的措施,而企业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普遍转向自备柴油发电,其结果是全国范围的柴油荒至今没有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低碳技术的发展就成为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不二选择,对中国如此,在本质上对世界各国都一样。
 
“开发低碳技术,不仅仅需要国家投入更大的研发力量,也需要技术的研发者一开始就与市场紧密结合。与基础科研不同,技术的研发中,是否可量化生产,成本是否可被市场接受,营销方案是否能让产品被认可,这都是不得不过的坎儿。”贾鹤鹏说。
 
“而对低碳技术创新而言,企业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从技术的研发、生产到应用,企业都应该唱主调。”杨伯龄指出,目前我国很多高技术项目的研发主体仍然在科研院所、高校,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由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不是很成功。
 
“真正要解决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形成产业化,跟企业结合,我个人觉得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要有自己的研发力量。”杨伯龄说,“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推动低碳技术从科研院所到企业的转移以及企业自身研发力量的增长。在我看来,低碳创业大赛正是促进这个过程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鼓励科技界研发人员与企业结合,将自己的技术写成商业化方案,由投资的专业人士来点评,使优秀的方案得到支持,这也是我愿意支持这个大赛的原因。”
 
“做真正意义上的风投”
 
与其他众多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次大赛主要的评估标准由商业化前景、科技含量、碳减排潜力和团队能力四个方面构成。据介绍,对于优秀的参赛方案,大赛组委会将会提供技术评估、创业培训、技术转移和投融资等服务,促进低碳事业从概念和技术走向实业。
 
据了解,共有2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伙伴单位加盟大赛,随时通过大赛组委会与符合自己投资领域的优秀创业方案开展投资谈判。
 
对于评选出来的特别优秀和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还将获得1000万元的“种子基金”。此项创业基金支持者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表示,北京大学工学院始终致力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已经筹集了几个亿的产学研基金,我们希望有足够的投放来支持优秀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和此次低碳创业大赛。”
 
“我们的基金将定向支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而对于不可避免的创业风险,北大工学院助理院长王多祥表示,“相对目前中国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而言,我们应该说比他们更像‘风投’,我们投的是更加上游的实验室环节——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技术,而不是在市场上已经做得比较成功和成熟的项目。”
 
王多祥介绍了基金项目评估的标准和程序。“第一评估市场是否可观、是否具有应用潜力;第二技术是否先进,如果不先进的话,在我们这个层面上是很难获得支持的。”王多祥说,“如果市场可观和技术先进,是不是就一定能投?也不一定。第三要看有没有应用的可能性;第四要评估财务上的收益。通过这四个环节的评估,基金才将进行投资。”
 
“许多低碳技术期待获得投资,但前提是技术必须要具有优先性,要靠技术来吸引投资。”陈十一说,“在我们与一些风险投资者和地方政府商谈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少新的技术。我认为只要有新的思想,就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普及低碳理念
 
当然,并非只有能源领域的项目才能参赛。实际上,大量的环保解决方案,如利用工农业废料开发有价值的产品,其节约资源的过程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也符合参加大赛的标准。同样,即便在能源领域,各种材料技术和管理方案的提出也会降低能源消耗或使清洁能源的应用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都符合低碳大赛的参赛标准。
 
据介绍,在普及低碳理念方面,大赛将进行大量的推广工作。低碳并非仅仅意味着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中国最大的低碳能源实际上是水能,水力发电的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水电开发可以有效地实现中国单位GDP能耗显著降低这一目标。
 
即便在水电这样几乎与煤电同样传统的电力领域,也有大量可以进一步促进低碳发展的案例。例如,风力发电能极大程度上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但是风电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稳定,对电网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果广泛利用水电来调节风电,使之达到稳定上网的目的,则会使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大赛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表示,水能是低碳且低成本的能源,目前中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西方国家修建水电站的高峰期。目前,法国已经达到的90%的水能资源利用率,瑞士是87%,德国是70%,奥地利是69%,日本是67%,美国是66%,意大利是63%,挪威全国的电力95%以上都是靠水电,不烧煤。而中国只有30%左右。水能利用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非常关键。
 
本次大赛得到了中国最大的低碳能源开发单位三峡集团的支持。据三峡集团宣传中心主任朱光明介绍,三峡电站2009年的发电量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200万吨,同时,三峡集团已将风电列入水电之后的另一战略性支柱产业。
 
《科学时报》 (2010-12-6 B4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