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林伯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5 21:8:41
如何应对国际油价飙升?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林伯强
 
自10月26日零时起,国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分别每吨上调230元、220元。
 
这是自2009年5月发改委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来最近的一次调整。《办法》执行以来,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已经进行了9次调整,其中6次上调,3次下调。依照《办法》中规定,当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移动价格变化超过4%时,发改委价格司可相应调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价格。
 
结合《办法》执行以来的调价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机制经过了一年多的执行,在国际油价大幅度回升和波动的情况下,整体来说比较满意,政府调价处理日益成熟和老练。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政府石油定价的透明与接轨方面,无疑是积极的,总体成效也比较明显。
 
但是,近期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这种因为满足调价条件(22个工作日和4%幅度)而导致的长时间滞后使得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初衷打折扣,对各方面都有影响,也导致了大家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质疑,甚至抱怨。因此,如何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是大家所关心的焦点问题。
 
针对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的透明度所引起的投机问题,焦点集中在此价格机制是否需要模糊处理。要多模糊?谁来模糊?由政府来模糊的结果可能就是政府定价,对企业未必有好处。若进行模糊处理,如果投机者不知道何时调,那么企业也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企业知道,投机者也一定知道。如果模糊到企业都不知道,那应该就是回到从前的政府定价。因此,现行的价格机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好一些。此外,目前的4%对下调有约束,对上调没有,因为政府也可以不调。如果调价方向确定,调价的幅度越大,投机的利润会越高。权衡利弊,价格机制透明可能更好一些。
 
其实,我们反对的不是投机,而是价格机制可能带来的无风险套利。那么,抑制投机的办法就是增加投机的风险。比如说,不按时调,或有时不调,使投机踩不住调价的时间点,增加囤积成本。但是这肯定不是大家,包括油企想要的。另一个就是减小每次调整的幅度,使投机的获利减少。
 
第二个问题是成品油价格机制22天的调价期。缩短调价期限肯定是走向市场定价的趋势,理论上,如果每天调一次,而且调价到位,基本上就是市场定价了。所以,缩短调价期间,应该是更靠近市场,是一个改革的方向。而且,缩短期间可以减少投机的机会,无法进行无风险套利。此外,缩短调价期可以减少调价幅度,也可以减少投机。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先把调价期限缩短为14天。如果要进一步将调价期限缩短,成品油价格机制就应当成为一个自动调整的过程,具体操作上才有可能性,因为政府价格调整的审批,尤其是上调,往往比较谨慎,需要时间。
 
近期,IEA对2010年、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的预期又分别上调了30万桶/天,达到8690万桶/天和8820万桶/天,分别同比增长2.5%和1.4%。全球范围石油资源的竞争,加剧了石油稀缺预期。在上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对世界石油供应的争夺主要是在美、日和欧洲之间进行,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世界范围内石油储量的争夺。被收购者常常很吃惊地看着收购者们的争夺,再次证明了石油的稀缺预期,除了增加了石油资源成本,也增加了石油供给的脆弱性。国际经济的不稳定,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尤其是美元汇率的动荡,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大幅度波动。
 
在此情况下,我们在价格机制上一再强调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即价格机制如何反映国际油价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当油价大幅度上涨的时候,通常也是通货膨胀的时候。能源可替代性使一种能源价格的走高带动其他能源价格上涨。近期国际油价和煤价的趋势数据说明了煤炭价格与原油价格高度正相关性,调整的幅度也大致相近。石油价格与煤炭价格下降基本同步,而煤炭价格的上升滞后于原油价格,滞后期大致是5个月。如果我国煤炭价格走高成为事实,煤价推高CPI和PPI的作用即使会有一定滞后性,但是其推动通货膨胀也有着必然性。因此,在考虑成品油价格机制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国际油价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许多人认为可以通过石油储备抑制价格波动。虽然石油储备显然不是用来调节价格,但是的确对投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建立石油储备问题,政府已经采取实际行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建立90天甚至更多进口量的储备。我国也会达到90天进口量的储备水平。此外,我国将增加能源资源储备,加大能源资源的国际投资,到海外进行收购,也就是把外汇储备变成资源、能源的股权储备。但是,我国石油的“走出去”可能会导致全世界对石油资源的竞争更加剧烈,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这就又重新回到我们强调的老问题,政府如何应对国际油价上涨。
 
在成品油定价机制问题上,其他国家都大致经历过从政府管制到市场定价的过程。如韩国与印度的石油价格改革过程表面上很相似,成品油价格机制基本都相应经历了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价格市场化三个阶段。但由于国情不同,一些具体政策和做法相异,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前者成功实现了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而后者的改革却几经反复,走回政府定价。如此看来,我们应当认识到:改革的速度和深度是要受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大环境背景的多方面约束。对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是否成功,应该多方面评判,主要有可操作性、公平和效率等方面。目前执行了1年多的价格机制应该说是成功的。
 
因此,目前价格机制面临的最大的考验不是媒体常常提到的由于价格机制透明而引起的投机,不是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也不是石油企业的亏损,事实上,炼油企业今年应该已经不会亏损了。我多次强调,对于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最大的考验应该是,如果国际油价进一步大幅度上涨,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如果政府选择价格管制,如何处理亏损和补贴?如果政府选择继续执行价格机制,那么,如何应对高油价对国内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科学时报》 (2010-12-6 B1 低碳能源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