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22 21:31:32
刘新成: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首都建设

 
刘新成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北京市委主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在近日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全球环境下的大学区域经济服务和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作了题为《培养创新人才 服务首都建设》的演讲。他认为,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公布,此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能力决定社会发展
 
刘新成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当代,自然资源的丰富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不再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生产经营的系统管理能力。这种对知识、技术高度依赖的国际竞争新态势,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刘新成指出,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开发人的创造力,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资源,也不能仅仅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实现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
 
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和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
 
刘新成认为,创新能力取决于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敏锐而准确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突出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换言之,创新能力绝非一般的知识特征,而是一种性格品质、精神状态、综合素质。与之相关,创新型人才既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基本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应具有优异的内在个性品格。而这些都与教育和培养息息相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目标,并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人才培养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刘新成提到,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环境与氛围对创新型人才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利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既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应与社会建立更密切联系
 
刘新成指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既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求,高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吸引社会上的创新型人才进入高校学习交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不断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就必须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为此,高校应当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和紧密的联系,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目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刘新成指出,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高端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和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这就是说,作为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的世界城市,应具备一系列特征和支撑条件,包括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经济高度服务化,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国际交通便利,科技教育发达以及生活居住条件优越。毋庸置疑,这些条件的具备都离不开人才和人才的培养。
 
“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的设立,显然对北京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新成作为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对学校发展有着更具体的思考和规划。他认为,作为北京市市属重点师范大学,首师大应主动适应这一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负责任的大学”,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切实增强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
 
“办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刘新成介绍,首师大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其次,将进一步承担好推进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发挥特色,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和贡献力。第三,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科研的贡献力,服务首都经济建设。第四,充分发挥文科优势,在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北京市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工作,下大力气研究和弘扬首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加强对北京市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服务工作。
 
刘新成最后说:“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我们既要有服务北京的高度责任感和宽广的眼光,又要有服务北京的能力和本领。我们要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孙琛辉 整理)
 
《科学时报》 (2010-11-23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