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毛嘉陵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31 21:48:2
中医医疗设备必须具备象思维

 
毛嘉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近年的学术和社会活动:
 
2001年获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一等奖。
 
200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好新闻评比一等奖。
 
2003年1月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系列评论文章《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在中医药行业内及中国传统文化界引起较大反响。
 
2004年1月任执行主编的《哲眼看中医》正式出版,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即发行上万册,成为图书界的一个特殊案例。
 
2007年8月8日编著的《第三只眼看中医》正式出版,受到中医药界和社会的关注,数十家报纸、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
 
2007年10月~至今,充分利用强势网络媒体进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活动:
 
①2007年10月在新浪首页重点推出其博客“国宝中医大师比‘熊猫’还少”,新浪博客首页还对此组织了一个中医专题讨论。
 
②2008年1月至2月,新浪网在首页连续推出“毛嘉陵撞击中医尖锐问题系列博客”,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③2008年3月,作为特邀主持人,主持了由新浪网和科学时报社联合主办的“国宝中医集体做客新浪”的大型网络直播对话活动。这次活动通过强势网络媒体的传播,向社会发出了中医药专家振兴中医药的强大呼声,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医药文化向公众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已发表的主要作品:
 
《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系列评论、《第三只眼看中医》、《哲眼看中医》(执行主编)、《常见疑难病的自然疗法》、《国际标准针灸挂图》、《茶饮保健顾问》、《轻松抗疲劳》等。
 
□毛嘉陵
 
中医学和西医药学产生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和认知思维的差异,导致它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及行为方式明显不同,由此形成为两类不同的医药健康知识体系。中西医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认知思维模式,西医以物质实体的解剖学为基础,中医则以“象”为中心,从整体、关系和背景等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近几十年来,中医生物医疗检测设备和治疗仪器都是从西医医疗设备的角度进行研发,几乎完全忽略了对“象”的认知和运用“象思维”,所以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突破。中医相关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象思维,首先我们先从对“象”及“象思维”的基本认识谈起。
 
象思维是一门极具自然整体观的思维艺术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明确的边界规定性。现代逻辑思维以概念为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它要求人们在进行思维和相互沟通时首先必须明确概念,否则就难以正常进行。
 
而东方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在认知思维上采取了具有相当模糊的“象”为最基本的思维单元,不仅彻底避开了“概念”对边界的苛刻规定,而且还使其单元思维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具有相对性。比如,A相对于B是阳,而相对于C则可能又是阴。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问题时,必须注意认识对象所处的具体环境、背景和关系,也就是必须在它所处的语境中去予以“定位”,这也是拘泥于从物质结构实在的角度认识问题的人所难于理解的。
 
象思维来源于大自然和普通生活,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中的一切,它们的存在必然会展现出自己的“形象”,中国人称其为“象”。比如:自然界的天象、气象、声象、色象;社会生活的世象、景象; 精神生活的心象、意象等;中医的面象(望诊)、脉象(脉诊)。
 
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人高兴了,脸上就会露出笑容。笑起来时最典型的表情是两眼眯缝,嘴巴张开,发出欢快的声音。
 
虽然笑可以分为大笑、微笑、冷笑、苦笑、奸笑、傻笑等多种类型。五官有着不同的表现,但至少两口角必须要上翘,否则就不是笑,这就是“象”的“标准”。这些面部表情就是“象”,代表着人的内心活动。不同背景下的笑有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对不同的“笑象”的解析,就可以探索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心情。
 
通过以上对“笑”的认识和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象”的认知过程,它具备了可感知、可理解、可分析、可判断等最基本的认知元素和过程。可见,“象”并不玄奥,而是非常生活化的,这有助于我们对中医“象”和“象思维”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辨证施治的核心其实就是对“象”的认知、把握和应对。
 
中医象思维在利用象进行思维的过程中,为了揣测分析机体内部的变化情况,必然会多多少少地带有医者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在谈到中医思维时都会提到《后汉书·郭玉传》所载:“医之为言意也。”此言后来被精简为“医者,意也”。这个“医”在此仅指中医;这个“意”很多人都理解为意会的意思,据此认为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就无意中给中医戴上了一顶玄奥难懂、模糊不可信的“帽子”。
 
其实,除了有“意会”这层含义之外,还有意境、意念、意象、创意的意思,就是说中医师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症状、体征等客观事实和数据的收集以及简单分析处理,而且还要进入到那个特定的疾病境界中去,要用内心去领会,尽量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去分析处理临床事实和数据,并“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灵活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增加了相当的主观色彩,需要中医师从心灵深处去认识和“体悟”,很显然这就具有了一定的创意色彩,与直接地简单地反映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具有艺术性。
 
象思维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
 
任何一个医学知识体系的产生都绝非是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完成的,除了需要参与大量的临床实践外,还要受到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过多次战乱,古人不可能没有对人体内脏、肌肉、骨骼等进行观察的机会,《内经》就有不少解剖方面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那么,为什么在中医学研究中却放弃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式,而选择了以象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受到了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中国古代元气学说思想和对时间认识的影响。
 
“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源于《周易》,它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本质意义的一大观念,为中医整体理论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宇宙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融于大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拼装或叠加。要了解个体必须将其放在整体大背景中去认识,必须注意个体存在的外环境及各种关系,而要认识整体则不能靠切割个体来实现。
 
人与大自然不是主客体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一体化关系,人依靠大自然而生存,因此人首先必须敬畏大自然,以保持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反过来,大自然才可能给予人更多的舒适的生存环境。
 
“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元气学说”中也强调天地间万物的融汇贯通,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融合构成的,元气可分化为阴阳二气,通过阴阳二气的浮沉、升降、动静等运动,推动着生命的形成和变化。
 
气既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维持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生理机能的一种反映。中医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是最重要的,也最具活力的一种气,也叫真气、正气。《素问·宝命全形论》特别强调了气在生命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之生命核心就在于气,气是依附于形体上的一种生理征象。有气则生,生则显现出生命的气象;无气则亡,亡则气息消散,解剖之后不可能寻找到气的踪影,只能看见没有气息的尸体。正如清末何廉臣所说:“非解剖法所能知,非显微镜所能窥。”中医学认为代表生命和功能的气,只有人活着时才能被感知。同时,也认为将整体分解后就不是整体了,并深知破坏人体的整体后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和危害。
 
因此,古代中医师在研究人体时,忽略了、甚至完全放弃了对静态的解剖实体进行研究,从而选择了对活体进行动态的整体观察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也就是透过外在的现象去分析内部的变化,使象思维的存在成为了可能。
 
不仅如此,中国文化还强调从“时间”的角度认识世界,由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人以此认为宇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不可以随便分割的,物我同样不能分离,主客体是统一的一元体。这种思想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方面特别强调整体性,这就是整体论产生的认知思维基础。
 
此外,中医还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思想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比如,《孝经》中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因此,对人体肉身的完整性有着特别的敬重,反对对人体的整体进行破坏,即使死亡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入土为安”。
 
正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以及对时间的认识和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医选择了以“象”为核心的不分割、不破坏整体的认知思维方式。无疑,象思维构成了中医药文化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
 
中医“象思维”不仅受到了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也经历了大量临床实践的检验。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生病变后,就会相应地出现某一个症状或某一组同时出现的有一定关联的症状,而这些症状消失后又可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样就直接从人体上发现和总结出了生理与病理、体内与体外征象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从而创造了司外揣内这种象思维方式,也证明了它的实践价值和正确性。
 
仅仅了解体内变化与体表征象之间相关联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通过收集病理征象信息,对病理状态的机体进行调控,这才是诊疗的目的。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人体实验和观察发现,在患者出现某一种症状或某一组症状(证型)时,通过给予一种药或一组药(处方)就能够消除这些症状,最后总结出了药物与症状或证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虽然不像现代药理学那样去分析药物产生疗效的机理,但却在实践上获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对“象”的把握,利用与症状相对应的药物,调整体内异常的病性状态,取得了较好的甚至是神奇的疗效。
 
既然不依据对解剖物质实体的认识,也能获得临床疗效上的收获,自然也就放弃了走解剖这条路,逐渐走上了以“象”为核心的认知思维之路。由此,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与西医认知相对应而又相互补充的中医学。如果沿袭《黄帝内经》时代粗放的解剖学发展的话,最终必然会与现代西医“撞车”,甚至有可能早就被撞翻而消亡,今天也就不可能再有中医学了。
 
象思维对中医生物医疗设备研发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介绍的“弦论”对我们理解“象”以及经络现象有着很大的启示:在20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弦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如同小提琴上的弦所发出的音频振动。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
 
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并非以物质实体为“直接”依据,而是构建了一个“间接”与物质实体联系的系统——脏腑经络气血系统,其核心就是“象”。中医的脏腑概念包括了藏于体内的脏器和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等两个方面,因此,更准确地说脏腑应称之为“藏象”。虽然经络的客观存在和临床确切的疗效,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至今却未能寻找到物质实体。其实,经络与脏腑气血等都是一种“象”的存在,它们只与物质实体有着“间接”的关系,因此,从寻找物质实体的角度去研究经络必然难以成功。这也是20世纪以来借助西方现代科学思想、仪器设备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去验证、研究中医总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围绕着“象”来展开研究。
 
中医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才能找到走向世界的“通用语”。中医诊疗设备,正是这种结合的有效载体。而最近几十年对中医生物医疗设备的研发存在着方向性的问题。如果能够研发出一台辨证施治的医疗设备,将相关临床症状表现数据输入后,立即就能判断出是“肝肾阴虚”或“脾胃不和”等等,那么,中医药才真正称得上是实现了现代化。
 
基于对“象思维”的理解,在中医医疗设备上可以有许多的研发思路,可以从“象”的角度去寻找中医生物理疗设备的研发,从现代对人体微观认识的最新成果中,提炼出对“象”的新认知,进而借助仪器检测获得具有“象”意义的可测性的客观数据,研发出“中医象检测设备”;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从“象”的角度对人体进行干预,创造出“中医象干预(治疗)设备”和“象养生设备”。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医学思想和认知思维模式,任何具体知识的产生都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那么,在研发中医生物医疗设备时就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纯技术的工作,还必须重视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只有坚持“象思维”,以“象”为中心,从对“象”的认知过程中寻找研发中医生物医疗设备的突破点,才能研发出真正属于中医药的医疗设备。
 
《科学时报》 (2010-11-01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