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郭予元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28 7:1:6
58年前的难忘情景


 
□郭予元
 
1952年初夏,农业部组织北京农大(后合并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系二、三年级学生到农村协助治虫。当时我是大三学生,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分配到山东省惠民地区利津县苟家屋子村灭蝗。那里地处渤海湾的滨海区,到处是盐碱滩地,村民生活穷苦,喝的水又咸又苦。我们3人都是从上海考到北京读书的,对这种环境不适应,但还能不闹情绪,每天和农民下地灭蝗虫,觉得自己表现蛮不错。不久,随着邱先生的到来,我才发现自己的差距。有一次邱先生要带着青年专家李光博一起出海,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大孤岛去考察蝗虫发生情况。那里无人居住,交通不便,工作困难非常大,但听专署农业科里的人说沿海岛屿也可能是蝗虫的重要孳生地后,两位专家坚持要去,专署只好为他们租了一辆牛车,由一名当地干部陪同。车上除了简单行李和调查用品外,就是一堆装满饮用水的军用水壶和一大摞炊饼,显然这是他们在岛上几天的伙食。他们在岛上只能喝冷水,啃干粮,晚上睡在牛车上。而我们住在村子里,晚上可以睡在炕上,饭虽不太好吃,但还是热汤热饭……当时我不理解这位才从英国剑桥大学回来不久的专家,为什么放弃国外的发展条件,也不去科学院大楼中搞理论研究,却选择到华北农业研究所搞应用研究,要经常下基层,有时还风餐露宿,在蝗区盐碱荒滩四处奔波,到底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才慢慢明白,邱先生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是报效祖国,为农民分忧,为生产解决实际问题,正因为他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求真务实,不畏艰苦,深入实际,所以能在灭蝗、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控制农业害虫的多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邱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已过去58年了,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坐在牛车上急着去无人岛调查蝗虫的情景。他从工作需要出发,不计个人得失,迎着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0-10-28 A3 邱世邦院士百岁寿辰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