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继武 张行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27 21:8:31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整合经济和科技资源
 
□王继武 本报记者 张行勇
 
近日,第14届东亚工程院圆桌会议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以中、日、韩三国工程院为主,包括泰国以及东盟工程院在内的近50名工程科技领域的院士和专家学者围绕“循环经济中的工程技术”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等出席。
 
周济在致辞中指出,循环经济作为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赵正永表示,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和重要的生态屏障,陕西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能源化工产业比重较大,必须在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
 
就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问题,《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理事长兼院长徐德龙。
 
《科学时报》: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什么?成立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的初衷是什么?
 
徐德龙:陕西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其关键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整合循环经济优势科学技术资源,依靠高新科学技术工艺发展,不断提升和促进循环经济向深、广领域发展。
 
创办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主要是陕西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所迫。陕西作为资源、能源、装备制造业和农业、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目前陕西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在许多产业领域,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破坏仍在继续。
 
产业结构的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化工等资源性产业比重较大,资源转化过分倚重能源资源开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在许多领域,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
 
这些资源在有效利用的同时产生大量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压力,如新钢渣年500万吨,煤矸石年2000万吨,粉煤灰年500万吨,赤泥及有色金属年500万吨,尾矿年1000万吨等。2007年陕西CO2排放量为中国总量第一,为67.2亿吨,(全世界276亿吨)达到人均5吨,位居世界前五位。与此同时,水体污染加剧,水源供应缺口增大,80%过水断面超Ⅲ级标准,56.4%超过Ⅳ级,38.5%超过Ⅴ级。
 
人们生存的大气质量更是恶化,陕西10个地市所在城市的大气悬浮微粒总量平均超标84%,其中铜川、渭南、西安、延安年日均值超标一倍以上,而秦岭腹地约有100多座尾矿坝,其中51座未取得安全许可证,如同悬在老百姓头上的一把剑。
 
可以说,目前陕西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陕西由于地处西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
 
《科学时报》:面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迅猛的态势,陕西如何前行?
 
徐德龙:实现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改变现有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污染物——末端治理后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变为循环发展模式,即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双向或多向非线性反馈循环式经济过程中,实现质量效益的正增长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或零排放。
 
在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技术上不断进行摸索创新,搭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和转化应用推广平台,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与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陕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搭建循环经济技术转化应用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方面,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2009年3月,陕西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在签署的科技与经济全面合作协议中,将支持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陕西作为科技和教育大省,有很多从事循环经济技术方面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特别是作为陕西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院主要发起人单位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省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产生和正在产生大量高水平的解决循环经济问题的技术和装备。
 
此外,由省、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积极参与,官、产、学、研、用结合,围绕陕西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科技难题,整合陕西循环经济领域优势科技资源,以支撑和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为宗旨,重点在资源开发和深度转化领域,核心放在项目运作上,力争实现资源深度转化、产业链条延伸、“吃干榨净”和生态环保。
 
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是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要害是通过技术、产品和工程创新,支撑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社会进步、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科学时报》:陕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
 
徐德龙:正如代省长赵正永在致辞中所讲,近年来陕西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技术研发项目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为陕西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组建的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院,围绕陕西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如研发的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可节能20%,推广的2500~3000t/d生产线两条可年新增产值18亿元,节煤10万吨,减排SO2550吨和NOX1750吨,对缓解全国水泥行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意义重大。
 
而实施的铁矿悬浮态焙烧制取磁性氧化铁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家在难选铁矿选矿领域的技术空白,解决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材问题等技术的突破和成果的应用。目前推广的4条生产线,可消除工业固体废弃物400万吨,减排CO2360万吨,新增产值7亿元。另外,已研发成功的“煤系高岭土的悬浮态锻烧和超细粉技术”是利用煤矸石高效节能生产高附加值煤系高岭土的技术,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超细粉煤灰制备工艺,可使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提高40%~50%,是一项可能引起建筑结构重大革命的创新技术。这些创新技术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陕西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只要各方面齐心努力,我们一定能把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官、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年产值超过10亿元、利润1亿元的创新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的同时,发展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科研型院所。
 
《科学时报》 (2010-10-2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