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吴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13 6:39:42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试管婴儿技术改变人类生育方式

2008年7月12日,罗伯特·爱德华兹、莉沙·布朗、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以及路易丝的儿子。(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基金会网站)
 

获奖当天,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曼切斯特大学。(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铃木章在北海道大学举行的新闻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在菲律宾的家中,理查德·赫克向来访的记者展示以往的奖状

 
10月6日颁奖当天,根岸英一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依然到普渡大学上他的化学课(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编者的话
 
10月6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本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尘埃落定。
 
与往年相同的是,三大奖无一例外地再次颁给了为全世界人们带来福祉的科研成果。“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世界上最薄的碳薄片在科学界激起千层浪、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现为化学家再次找到一个有力的工具……
 
不同的是每项成果背后的曲折故事,但无论是罗伯特·爱德华兹的“遗憾”、两位物理学家的“星期五夜实验”,还是化学家一个世纪的努力,都彰显着科学家们伟大而又平凡的探索历程。
 
值得肯定的还有科学家们对诺奖和科学研究的理性认知,正是所有科学家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使得这些科学成果再次向人们的福祉延伸。(更多报道详见本报A2版)
 
□吴昊
 
10月4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体外受精技术方面的特殊成就,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位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的大师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起,爱德华兹进入剑桥大学任职,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开展体外受精技术研究,并于1978年获得成功。
 
世人说他站在别人肩膀之上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进行早期胚胎发育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妊娠的技术。
 
“说到这一技术,就不能不提美国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张民觉。某种意义上讲,爱德华兹的工作是建立在张民觉研究基础上的。”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乔杰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民觉出生于山西岚县,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5年赴美国伍斯特实验生物研究所工作,完成了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经典的早期工作,曾三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1951年,张民觉发现了“精子获能”现象,奠定了体外受精的重要理论基础。1959年,张民觉将在体外融合的黑兔受精卵植入白兔子宫内,成功获得黑色“试管兔仔”。
 
张民觉的好友王进曾回忆,当“试管婴儿”技术获得成功后,爱德华兹和他的研究伙伴斯特普托数次提及张民觉的名字。正是张民觉早期的研究论文给予他们极大的启发帮助。
 
当然,爱德华兹的成功绝不是仅依靠别人的成果获得。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爱德华兹发明了“福勒—爱德华兹法”,通过激素注射来控制小鼠排卵时间和数量。他还发现精子的获能是在男性体内完成的,具有重要意义。
 
1968年,爱德华兹与发明腹腔镜技术的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医生正式合作,开始了人的体外受精研究。尽管张民觉完成的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应用于人体还有诸多困难。
 
1969年,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经过努力,成功地从不育妇女卵巢中获得有活性的卵子,并首次实现了体外受精。经过不断的失败,1977年11月10日,斯特普托成功获得一枚布朗太太的卵子并人工授精成功,两天后将其植入布朗太太的体内,布朗太太顺利怀孕,并且胎儿发育正常。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乔伊·布朗出生。“试管婴儿”技术宣告成功。
 
今年10月4日,爱德华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体外受精技术的奠基人张民觉及爱德华兹的合作伙伴斯特普托均已告别人世,与该奖项无缘(诺奖只颁给在世的人)。
 
“人们应该同时记住张民觉和斯特普托的名字,以及他们作出的伟大贡献。”乔杰强调。
 
“试管”手段已逾三种
 
自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全球已有大约400万人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
 
从诸多争议到最终被人们接受,“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衍生出三代成熟的技术手段。
 
“其实,说3种技术更恰当一些。它们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的病理需求采取的不同技术手段,目前临床上都在应用。”乔杰向记者介绍。
 
第一种技术被称为“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以前文提到的爱德华兹及斯特普托之研究为代表。主要适合于女性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不孕症。
 
第二种技术叫做“胞质内单精子注射”,1993年在比利时首先获得成功。
 
该技术是在显微镜下将单个精子注入到卵子的细胞质内,完成受精后再将其移植回子宫内。其适用于少精或无排精症状,主要解决男性的不育问题。
 
第三种技术则先于第二种技术,于1989年成功实施,侧重于胚胎着床前的遗传诊断。该技术与前两种技术相似,也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胚胎。但不同的是,当受精卵发育到4~8个细胞的小胚胎时,人工取出一两个分裂球(细胞)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该胚胎是否有遗传疾病。
 
“这三种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平台期,相对成熟,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完善一些细节。”乔杰说,“例如使用激素促排卵手段、多胚胎移植,可能会造成多胎的情况,今后的方向是促使这些技术更贴近自然。”
 
她还表示,“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与患者年龄、身体功能、并发疾病等均有关系,平均成功率大约为30%至40%。
 
此外,美国流行病专家Jennita Reefhuis博士等曾在2008年撰文称,“试管婴儿”存在先天缺陷的可能性是普通婴儿的两到四倍。对此,乔杰认为,从目前来看,很多一代“试管婴儿”都以自然生育的方式有了下一代,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该技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被问及“试管婴儿”的最新研究进展时,乔杰介绍,目前有一种技术,俗称“第四代”。其核心是把第三方健康的卵浆注射入质量不高的卵子中,促成受精,获得优质胚胎。
 
她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禁止使用这项技术。因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存在遗传物质。如果使用别人的健康胞浆,会带来伦理问题。此外,她告诉记者,爱德华兹也建议该技术要严格探讨,慎重行事。
 
“无论如何,‘试管婴儿’技术圆了无数家庭拥有孩子的梦。”乔杰说。
 
中国技术不遑多让
 
“从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诞生至今,我们医院已治疗数万患者。”乔杰说,“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每年‘试管婴儿’收治容量达5000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外能做的国内都能做。”
 
虽然当前我国该项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但当年的困难还是让乔杰感触颇多。据介绍,当时不仅设备落后,研究人员甚至连卵子何许模样都不清楚,更别说一些技术细节了。
 
经过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北医三院教授张丽珠、湖南湘雅医科大学教授卢光琇、协和医院教授何翠华三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20日在北医三院率先诞生。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辅助生殖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并与国际专家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据悉,从早先张丽珠教授到现在的乔杰博士都曾和爱德华兹教授有过学习和交流。
 
不仅如此,我国研究人员还积极开创提高生殖成功率及减少患者痛苦、费用的技术。以北医三院为例,就开展了囊胚培养、辅助孵化、卵子体外成熟、经阴道注水腹腔镜检查、卵巢打孔等诸多辅助技术。
 
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卵子冷冻和卵巢冷冻”这一国际领先平台来保护女性的生育力,以帮助暂时不能怀孕的女性或者癌症患者保存健康卵子和卵巢。
 
不过,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并未将“试管婴儿”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而是尽可能通过其他治疗方案使妇女自然受孕。
 
乔杰告诉记者,当前社会压力增大、环境污染等因素会造成男女生育力下降。同时,生育年龄的持续后移,也会造成生育困难。女性随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降低。如果再加上其他生殖障碍,治疗难度将会加大,还可能出现流产及胚胎畸形等问题。
 
因此,乔杰建议,妇女应该选择卵巢功能最佳时生育,最适生育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另外,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和生殖道的感染,以免造成女性的生育力下降或者发生障碍。
 
“虽然现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较高的失败概率。我们提倡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问题要早诊早治,切不可耽误病情。”乔杰最后强调。
 
《科学时报》 (2010-10-13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