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潘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7 23:9:5
格哈德·伯纳:三十年合作未尽 三十年友谊长存
 
□本报记者 潘希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来访并讲学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并著有《早期宇宙学》一书,他坚持30年不遗余力地推动德国和中国在天文研究领域的合作,影响了几代中国天文学家。
 
他就是格哈德·伯纳,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慕尼黑大学教授、高能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国际知名专家。日前,因为对中德科学技术交流作出的宝贵贡献,这位年近古稀的德国科学家荣获中科院2009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
 
三代天文学家受益
 
格哈德·伯纳今年69岁——中国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这位年近古稀的天文学家如今仍频繁往返于中德之间,保持每年平均至少1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开展研究和交流,他已经坚持了30年之久。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年轻的伯纳已经在天文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德国马普学会的联络下,他第一次来到了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中国,而这一来就是两个月的时间。
 
1979年12月,伯纳在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所作的关于“脉冲星和X射线源的物理问题”系列报告持续了5个星期,超过30位中国天文学家聆听了他的报告,这其中很多人如今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在两个月时间里,伯纳在北京、合肥、南京等地作了一系列关于高能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这让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家迅速与世界前沿进展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而格哈德·伯纳的名字在这次来访之后,也逐渐被中国的天文学家和在高校攻读天文学的莘莘学子所熟识和了解。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西方学者在中国讲授现代天体物理学的最早系列讲座之一。
 
伯纳不仅热心于到中国讲学,他也积极推动中国科学家到德国去交流访问。1981年,他邀请周又元(现中科院院士)和李启斌(原北京天文台台长)到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访问各1年。从此以后,伯纳每年都访问中国并邀请国内学者访问德国。
 
“上世纪80年代,我正在中国科大读研究生,格哈德·伯纳来我们学校访问并作了报告。后来我了解到,他不但学术水平很高,另一方面他对中国也很友好。正因为如此,我们后来就一直保持联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景益鹏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在博士毕业后,景益鹏选择了去德国马普学会跟随格哈德·伯纳做博士后工作。“格哈德·伯纳对中国天文学事业的贡献十分重要,他的努力几乎影响了三代中国天文学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景益鹏看来,自己的老师一辈曾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受到格哈德·伯纳的影响,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天文学前沿。“我老师这一辈现在都到了70岁左右,而我和我的学生也就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如果没有与格哈德·伯纳的合作,现在的情况会完全不同。”
 
马普“伙伴小组”诞生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德两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合作,格哈德·伯纳向自己所在的德国马普学会提出在中国建立马普“伙伴小组”的建议。
 
景益鹏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在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格哈德·伯纳谈到自己正在酝酿一项新的中德合作科研计划——在中国建立一个从事星系和宇宙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研究小组,他问我愿不愿回中国担此重任,我一口答应了。”
 
一切需要从零开始,伯纳和景益鹏为了“伙伴小组”的筹备,频繁在中德两国之间往返忙碌。到2000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办的我国天文界第一个中德马普青年“伙伴小组”组建成立,其研究的课题均为现代宇宙学的前沿问题,包括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星系的相互作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物理性质、引力透镜效应等。
 
“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和科研条件远不如现在,格哈德·伯纳想方设法在各方面给‘伙伴小组’提供支持。”景益鹏说,“包括办公设施、办公条件改善和人员配备等,他为此来了中国很多次。可以看出,他在处理问题时会想得非常周到。”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伙伴小组”已超越国外同行,创造了一切从零开始的奇迹:2005年,“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项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和2009年,“伙伴小组”的两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论文发表引用率非常高。
 
“现在,我们已经在《英国皇家学会天文杂志》、《天体物理学报(美)》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景益鹏说,同时,马普“伙伴小组”与东京大学合作完成的一组高精度的宇宙学数值模拟,比国际上著名的Virgo小组同类模拟的质量和空间分辨率分别提高了8倍和两倍,更是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
 
德国马普学会组织的国际评估小组和马普学会主席Markl教授对该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在这几年的时间内,该小组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并为中国天体物理的研究建立了一个高的起点”。
 
马普“伙伴小组”的建立为进一步揭开宇宙奥秘,为我国的宇宙学研究跻身国际领先地位作出贡献。2005年,格哈德·伯纳又促成上海天文台第二个马普“伙伴小组”的建立。“伙伴小组”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上海天文台乃至我国星系宇宙学的研究水平,在国际天文界形成广泛的影响。
 
目前,我国与德国已建立“伙伴小组”20余个。“伙伴小组”的成功已成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亮点。
 
促成学术交流
 
除了热心于组建高水平的中国本土研究团队,伯纳还非常愿意促成中德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德方负责人,他组织了第一届至第七届的中德高能相对论天体物理系列会议。这个会议从1982年开始,每3年在德国或中国举办一届,参会人员60~80人;而从1992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的中德星系宇宙学系列研讨会,他也是第一届至第七届都担任组织者的角色。这些研讨会促成了中科院与德国天文界的合作。如今,这两个系列的会议已经成为对我国天文学家非常有影响的高端学术会议。
 
“他非常热心于中国天文学研究事业,不单我个人这么认为,认识他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景益鹏笑着说。
 
如今,得益于“伙伴小组”模式的成功,景益鹏的学生也悉数参与到中德天文学交流合作中来。
 
在学期间,根据研究和论文进展情况,硕博连读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可有1年的时间到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在伯纳等著名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在必要的情况下,“伙伴小组”成员还可以利用德国先进的超大型计算机从事研究工作。
 
“我的十来个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到德国去学习和交流过。”景益鹏说。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原副台长、LAMOST项目总经理苏洪钧在得知格哈德·伯纳获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之后,非常高兴地表示,伯纳教授是首位获奖的天文学科入选者,他对推动中科院的相对论天体物理研究、对促进我国国际合作都有着重要作用,获奖是对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
 
《科学时报》 (2010-1-2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