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9 23:59:36
“胡线”之谜
 
□本报记者 张林
 
在现代中国地理学史上,完全由中国人提出、代表中国地理学现代成就的有两条线,其一是竺可桢的中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其二是胡焕庸人口分布线,或者简称胡焕庸线(也称胡线)。
 
“左右”的不仅是人口分布
 
199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胡焕庸线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人口控制的指导价值,更在于它还“左右”着中国的产业布局。王铮认为,我国至今为止的人口迁移,除了少数受人为因素影响,多数则是顺应气候及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流动。这种流动带来了人口、资本的聚集差异,再加上自然要素的作用,导致了中国产业聚集的差异。
 
王铮介绍说,胡焕庸先生最后的弟子、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曾告诉他,胡焕庸当年曾建议当时人口不应该向西北而是向东北地区迁移,后来经过这种人口大规模、长时间的迁徙,建成了东北工业区。现在,人口似乎正在向资源富集地区例如西部转移,有学者称之为“打破了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规律”,其实这个判断还为时过早,迁移流还是很弱小的。
 
“胡焕庸线的控制作用还明显存在。现在到包头、乌鲁木齐、石河子的人明显增多,这些城市往往也是资源富集的地方。换言之,人口向西部的迁移是指向资源城市的。”王峥说,西部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为了提高水资源效率,胡焕庸线以西及其附近的城市,其城市化只能走向大城市集中发展的模式,让人口向大城市及资源丰富的城市聚集,而东部可以发展一些专业化的中等城市甚至专业化镇。
 
王铮还认为,随着专业化镇和中部专业化城市的发展,胡焕庸线以东的剩余劳动力将日益减少,胡焕庸线以西或者西部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得到开发利用,但是胡焕庸线以西人口总量不大,所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在数年里耗尽,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受到“胡焕庸线限制的挑战”。
 
王铮说,按照新经济地理学代表克鲁格曼的理论,决定第一次经济分工的是自然条件、城市与交通条件。克鲁格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他没有看到现代经济中的第三个力量,即人力与技术资本。在中国,这三种力量的分布都与胡焕庸线有关。无论如何,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资源乃至产业的聚集仍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告诉我们,胡焕庸线也关系着中国的区域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向,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
 
未解之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理学及其他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胡焕庸线的存在和影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学者研究并提出,受季风边缘区降水波动的影响,沿胡焕庸线分布的区域实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带;同时,中国山脉山顶走势有平行于胡焕庸线的趋势这些研究使得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背景得到了说明,也为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王铮强调说,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完整说明胡焕庸线,例如降水,在中国北方适合但是在南方就不适合了,在南方比较好的说明因子是坡度和海拔,在北方完全不适合。而且不能简单地认为胡焕庸线就是一条直线。胡焕庸线是一种复杂现象的“简单”表现。
 
然而,胡焕庸线尚有诸多疑问。“胡焕庸线的成因还没有完全被揭示,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它有没有地球物理的背景?”王铮告诉记者。
 
王铮等学者在研究自然灾害分布特别是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时,发现了一次地震活动阶段,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强震活动震中连线具有近于平行胡焕庸线的特征,这提示胡焕庸线的形成似乎有地球物理背景,但有待证实。
 
“5·12”汶川大地震后,对于地震带分布与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使这条分界线再次受到关注。因为,类似胡焕庸线附近的地理区域往往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带,这里密布着造山运动形成的山区,暗藏着许多地质与地层的破裂带等待人们去研究,所以关于这条线上的秘密仍然有很多,探秘活动也将方兴未艾。关于这个观点,虽然有争议,但是值得深入研究,因为至少它在预示地震活动走势方面有意义。
 
王铮还指出,在最近数十年的全球变暖中,有迹象表明,胡焕庸线以西的西北地区降水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新疆、甘肃发展起来了一些相对耗水的产业。全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借助胡焕庸线的分异作用进一步得到认识。
 
《科学时报》 (2010-1-20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