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界大师胡焕庸,1901年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一个私塾教师家中。家道清贫、幼年丧父的他,经历了兼有时代颠沛和家庭不幸的惨淡童年。越是如此,反而形成了他逆进奋发、好学不渝的性格,中学毕业的胡焕庸顺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0年后几年发生的事情,几乎奠定了他一生的主要方向。
竺可桢博士来校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建为东南大学,竺可桢发起成立地学系并任系主任。胡焕庸在竺可桢的指导下,得传薪火,开始了地理学研究及教育工作,最终成为中国知名的地理学家。
“南胡”之说
上世纪30年代,地理学界就有“南胡北黄”之说,江南以胡焕庸为首,北方以黄国璋为首。40年代时,胡焕庸和张其昀还被遴选为全国地理学领域的两位部聘教授。两人均为竺可桢的亲传弟子。
学界公认的是,中国近代地理学搭建框架的时间恰是以竺可桢入主南高师(东南大学)为标志。竺可桢亲自挂帅,致力于学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由此不仅树立起其学术领袖的风范,还塑造了一大批未来的地理学教育家。
“南胡”之说更多地得益于胡焕庸西学回国之后的惊人之举。1926年,胡焕庸和几个清贫学子采用互助互济的方式,自筹资金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深受法国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的影响。
1928年,胡焕庸从法国回国,同时在中央大学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教,成为竺可桢的得力助手。两年后,竺可桢离开中央大学,胡焕庸则承担了几乎全部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教学任务。
受法国学派影响、多年教学相长的积淀,使胡焕庸终于爆发出惊世之举。1935年,他发布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此图一出,国外地理学界为之轰动,纷纷刊载引用,并将此线命名为“胡焕庸线”。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暗合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蕴藏着神奇的规律性和生命力。如今,人们利用现代遥感技术重新测定,发现胡焕庸线基本岿然不变。
1936年,竺可桢、翁文灏、张其昀、胡焕庸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地理学会;同年胡焕庸发表第一张中国农业区划图。
开拓型学者
在学生眼中,“胡师”(胡焕庸)是一位开拓型的学者,喜欢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前述提及的第一张中国农业区划图,即是他所著的《中国的农业区域》一文的成果。抗日战争后期,胡焕庸受有关部门委托,在重庆进行了战后重划省区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一个包括新的省区和省会的完整方案,开我国行政区划研究的先声。
上世纪30年代,胡焕庸就撰写了《黄河志气象篇》和《气候学》两本专著,80年代初结合其世界气候课程又出版了《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一书,显示出他在气候学方面长期研究和取得的的造诣。
胡焕庸所著区域地理方面的书籍更是多达十余种。如分省地理中的《江苏图志》和《四川地理》。前者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类似现代读图时代的作品,在当时独创一格;后者是第一本关于四川省的地理专著。
“文革”后,伴随当时世界地理学界盛行的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胡焕庸在其所著《古地理学教程》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世界海陆演化》一书。该书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海陆演化,堪称另辟蹊径。
垂暮之年的他,老当益壮、笔耕不辍。右手不能书写,改为左手执笔,5年内竟写了12本书。涉猎领域不仅为人口分布和农业生产,而且开始探索人口经济、人口预测等新领域。
论著等身、桃李天下,为胡焕庸赢得应有的声望和影响。然而最为让学界钦佩的是,他一生在地理学的诸多领域自由驰骋、多有建树。他自己不但成为包括人口地理学等领域内的中流砥柱,而且教育培养了一批地理学传人,使他们各领风骚,开一代教育家风范。
教育家风范
作为地理教育家,胡焕庸始终关注人地关系的实证考察。他的视角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早在为竺可桢的学生和助手时,胡焕庸就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1930年以后,他陆续担负起气候学和自然地理的几乎全部教学任务,还从事了编教材、绘制挂图、组建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创办《地理教育》等。
1941年,胡焕庸任中央大学地理研究部主任,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为止。1947年他从美国回国。南京解放前夕,他拒收赴台机票,留待新中国成立。
1953年,胡焕庸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开始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1983年,师大扩建人口研究所,胡焕庸任所长。在这段时间里,他担任过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多次招收世界地理的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984年,他辞去人口所职务,并开始担任博士后研究站的指导教授。
驰骋地理教育战线60多年的胡焕庸,拥有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他的学生或者是有幸聆听的人这样描述他的讲课风格——他的一堂课的内容,集中要点虽只是三言两语,配合一幅地图或者一张表格,而分析起来却是丰富多彩满满的一堂课。
《科学时报》 (2010-1-20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