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梁吉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20 22:10:45
西南联大与南开大学

 

 
西南联大校门
 

南开大学在西南联大的部分人员合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战时联合办学之使命,于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三校北上复校。
 
西南联大熔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风于一炉,集三校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于一堂。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联大师生精诚团结,共济时艰,在中国教育史、近代文化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绚烂的一页。
 
□梁吉生
 
西南联大是一所肇始于国破家亡之秋,成长于多苦多难之时的“空前绝后的学校”。它全部的寿命,于1937年到1946年,不过8年多而已。但它却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联大提升南开教育水平
 
南开在西南联大中,论规模、历史,甚至影响都不能与北大、清华相匹配。但南开自有其优长和特色,正如黄钰生先生在联大校庆9周年纪念会上所说:“南开虽小,也为联大作出了贡献。”
 
南开与北大、清华联合办学,是历史的机缘,也是实力的必然。一位台湾著名学者曾在《西南联大的背景》一文中写道:“南开之办学,真是难能又可贵,实为近代教育上的杰出表现。直到抗战开始,南开大学可说是潜力尚未发挥出来,但即就此初步的发展讲,已经成绩可观,列于国内第一流的大学,而其经济研究所,尤称独步当时,具有压倒性的地位。”
 
南开大学被日寇炸毁后,为保存国之一脉,师生被迫南迁,在长沙与北大、清华组成临时大学,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任学校常务委员,综理全校重大事宜。文、理、商、工4个学院中,除化学系、化工研究所、电机工程系之外,其余院系均与北大、清华合并,分在长沙、南岳两地办学。南开教师人数虽少,却有不少人担任了院系、职能部门及各委员会的负责工作。1938年初,临大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5院26个系中,南开的化工系、商学系保留原创建制,外文、哲教、算学、化学、物理、政治、经济、电机等系科继续与北大、清华有关系科组成联大相应的系科。
 
西南联大把南开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从过去只有四五百名学生,百余名教职员的私立大学,融入三校荟萃的大学校,联大仅教师即达三四百名,其中一半以上是教授,在校学生通常都有2500至3000人。联大秉持“通识教育”思想,每年都要开出300门以上课程,相当于战前南开全部课程的3至4倍,而且课程类型、学科种类比南开更齐全,反映了学科前沿水平。
 
精于科研 硕果丰厚
 
南开的教师与北大、清华的教师合作切磋,取长补短,在新的条件下发扬了南开治学严谨、讲课认真的教学传统,受到学生欢迎,如刘晋年的“积分论”、蒋硕民的“高等数学”,“都非常叫座”;皮名举、蔡维藩讲西洋通史,“每课学生挤满一个大教室”;杨石先开设“高等有机化学”,“突出地显示出他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讲课才能”。孟广喆以严师出名,教学效果又好,一些学生怕他甚至“恨”他,而多年后,这种情结却演化成了追怀师恩的历史思绪。
 
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生活十分艰难。生活在“饭甑凝尘腹半虚”、“既典征裘又典书”困境中的教师,仍然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为西南联大涌现出大批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奉献了最好的年华。从结茅立舍的联大走出的毕业生有2522人(其中南开学籍195人)。他们中间诞生了诸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刘东生、叶笃正、邓稼先、朱光亚等众多精英。
 
南开师生都有一种学术上的追求和责任感。在昆明,学术研究的条件出奇的困难,因无力购置像样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教学科研不得不多方采用代替品;没有纸张,只好把旧日历、废讲义翻转背面再用;没有家具,就把废弹药箱摞起来替代书桌。即使如此,教师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和实验,他们不仅写下一摞摞各色卡片,一册册填满边白、粘有小条的讲稿,还尽可能地发表学术成果。如姜立夫著有《圆素和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柳无忌、曹鸿昭出版了合译的《英国文学史》,林同济与雷海宗共同创办《战国策》刊物,合著《文化形态史观》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忘回报社会民众
 
南开人在联大期间不忘回报当地的社会和民众。黄钰生创办、主持的联大师范学院主要是为云南等边疆地区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南开还创建边疆人文研究室,这是为云南修筑石佛铁路开展沿线社会、经济地理及民族调查而建立的研究机构。研究室人员深入人迹罕至的云南边远地区,走进哈尼、彝、苗、傣、纳苏等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克服高寒、瘴疠、语言等不利条件和土匪随时骚扰的威胁,艰难地从事调查工作,写出了一系列调查报告,有力地支援了云南经济开发工作。该室同仁还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伴着油灯手刻钢板,推墨辊,油印了学术刊物《边疆人文》,成为当时云南学术园地中一朵奇葩。
 
南开在做好联大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抽出人手为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服务,王赣愚、陈筼谷等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到云南大学长期授课,其中陈筼谷终身留任该校。三校复员北归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继续留昆明办学,南开的查良钊被借调担任院长,南开的蔡维藩等教授也被要求继续在昆明留任,承担为云南省培养师资的任务。
 

 

《科学时报》 (2009-7-21 B3 特别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