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5-26 22:38:5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挑战
 
能源是经济的生命线,快速发展的中国更是如此。根据综合预测,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5亿~33亿吨标准煤之间,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能源问题的严重挑战。在日前举行的上海论坛上,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厚俊、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克西分别从能源供需、能源结构、安全生产等角度剖析了我国能源问题面临的挑战。
 
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GDP每年增长达9.6%。刘厚俊指出:由于能源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
 
自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增大,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刘厚俊说:“以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来看,能源需求量将保持强劲增长。”
 
从能源供给情况看,2008年,中国已是世界能源生产第二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立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
 
从能源消费情况看,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4%。刘厚俊指出,与2005年相比,煤炭、石油比重有所下降,天然气、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略升。
 
能源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谈及目前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刘厚俊首先认为:随着中国能源供应总量不足矛盾的逐渐缓和,能源结构性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能源品种来看,当前中国石油供不应求的问题最为突出,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优质能源天然气和水能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刚刚起步。
 
其次,能源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
 
再次,石油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刘厚俊指出:“国际石油市场暂时和局部的供应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都将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
 
此外,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基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煤炭消费量中的大部分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刘厚俊表示,“由于国内节能减排技术相对落后,而且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所以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刘厚俊建议: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继续发挥煤炭的作用,增加二次能源生产;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能源危机需关注安全问题
 
“能源危机应包含能源供应、安全生产、能源利用等各方面的危机。”在煤炭行业工作了20多年的潘克西对能源危机有着深刻的感受:“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了安全生产系数的急剧下降,也暴露出国家制度、体制、规范的种种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煤矿发生了不少矿难,主要原因是什么?潘克西认为:“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根本没有生产能力的煤矿进行了不合理的开采。”
 
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一直十分低下,目前中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约为30%,不足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其主要原因是采煤方法落后。潘克西说:“开采方法落后极易导致安全事故。此外矿主为了利益,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矿山服务年限为代价,使资源受到严重损失。”
 
在潘克西看来,能源危机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安全问题。“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各方面学者的投入,恰恰相对欠缺”。
 
潘克西特别提到核电的发展。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20年,中国的核电运行装机容量有望达到4000万千瓦,并有1800万千瓦在建项目结转到2020年以后续建。截止到目前,《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的部分内容已经启动实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已经在按计划开展工作。对此,潘克西表示,核废料、核污染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更紧迫的是核电人才的培养要跟上核电的建设步伐。
 
《科学时报》 (2009-5-27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