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宁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5-7 22:51:24
苏州大学:科技创新重质量强服务
 
4月中旬,13位院士和近70位国内高层次专家云集苏州大学,参加了在该校举行的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及其产业化论坛。论坛的召开不仅成为苏大师生共享纳米前沿科技的盛宴,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该校在纳米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地位。
 
苏州大学在纳米科技创新方面的高效发力仅用了10个月时间,该校校长朱秀林的一番话让人颇有启发:“苏大近年来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确定了‘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顶天,是指瞄准科技前沿,抢占高端平台,体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高端竞争力;立地,是指扎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服务平台,凸显高校科技的社会贡献力。成立于2008年6月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就是苏大构筑科技创新工作高层次平台、推进高水平科研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科技创新质量高
 
苏州大学2008年年初推出了15个管理条例,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评优评奖、学术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对科研创新工作予以了更为规范而有效的引导,其中尤以“四大培育工程”实施计划最具标志意义。该计划通过实施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工程、国家级重大成果培育工程,会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大批青年学术骨干,实现了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政策的有效引导产生了连锁反应。与2007年相比,苏州大学2008年的科技工作实现了多项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由第64位提高到2008年的第46位,经费增长47%;国家重大项目增长达400%,国家级项目总经费增长达186%,SCI论文数增长28.9%;国内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全国仅有两家的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先后落户该校,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平台建设资助经费增长271%;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双双开创了历史最好成绩。
 
创新团队的建设也颇见成效。以中科院院士李述汤为核心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成立10个月来,会聚了包括15位中青年特聘教授在内的近40位教授,已发表了高质量论文16篇,并申请了各个层面的科研项目33项,其创新后劲被来访专家认为值得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领衔的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自去年年初成立以来,在SCIENCE上刊登人才招聘广告,良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环境吸引了一批具有海外求学背景的青年才俊,还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200万元的经费资助。长江学者樊赛军领衔的创新团队,今年获得了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300万元的经费资助。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杨惠林领衔的骨科研究所成立数月来,整合原有骨科研究的资源,打造国际合作平台,日前与原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执行主席、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Hansen.A.Yuan合作,运用美国最新技术开展人工髓核置换,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解除顽疾病痛。
 
服务社会后劲强
 
近年来,苏州大学通过股份奖励等形式,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市场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并千方百计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推动校园科技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江苏苏州大学科技园,是该校与苏州市政府全面合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园内已入驻企业达50余家。2008年9月成立的苏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周边地区的高新科技成果寻求市场对接,目前已洽谈项目近40个,成功签约4个。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丝绸技术服务中心、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苏省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等省发改委项目平台的获批,也为该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仅2008年,该校承担的各类成果转化项目就达211项,项目数和经费比2007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生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成为苏大对接地方发展需求的重要抓手。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苏大学科综合和交叉的特点在生态技术的研发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包括“863”重大专项研究项目“阳光自动导入系统”等在内的50余项节能研究项目正在接受企业和市场的检验。苏州市政府于2008年投入200万元,与苏大联建苏州节能技术研究所。
 
在特色项目的推广方面,苏州大学也有许多作为。配合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借助现代丝绸工程实验室这个国家级平台和100多年的办学积累,苏州大学在蚕桑、丝绸科研方面,加强了与两广地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转型的同时,扩大苏州大学特色学科的影响力。苏州大学还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如皋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如皋市蚕种场和如皋市蚕业科技服务部共同组建苏大新丝路蚕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计划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逐步建成江苏乃至全国一流的蚕丝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科技创新平台高,服务社会后劲强。苏州大学高新科技企业已达到16家,产值已连续多年位居江苏高校前列。去年科研成果产业化获得各级投入近亿元,产值近7亿元。其中作为产学研一体化标志项目的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微纳米结构数字激光图像光刻系统和相关技术,其成果具有原始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已在我国第2代身份证、十七大代表证、新一代驾照的视读防伪上成功应用。作为我国精密激光图像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它有着每年超过200亿元的巨大市场前景和产业化价值,今年有望通过资本运作,在市场上一展拳脚。
 
《科学时报》 (2009-5-8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