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18 21:52:2
经典科普读物经久不衰的背后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丛书,湖北少儿出版社2009年出版
《趣味物理学》、《趣味物理学(续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出版

 
只有健康的环境,才可能会使得国内引进优秀科普书往好的趋势发展。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政策的支持、更平衡的外国语言教学,出版人的责任感和重视……看来引进优秀科普书,开拓国人视野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杨新美
 
日前,湖北少儿出版社将50多年前出版的俄罗斯著名科普作家雅·依·别莱利曼的6本著作《趣味物理学》、《趣味物理学(续编)》、《趣味几何学》、《趣味数学》、《趣味力学》、《趣味天文学》结集,推出了一套“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丛书。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别莱利曼的科普作品就被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出版后经多次再版修订,广受读者好评,经久不衰,其总印数已达45万册。别莱利曼这位对当代人来说已略显陌生的科普作家创作了哪些作品?为什么在50年后他的作品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出版人与专家学者。
 
在无尽的趣味中学科学
 
1882年,别莱利曼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时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大学毕业以后,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并担任主编。1925~1932年,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列宁格勒“趣味科学之家”组织,开展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他还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献。
 
中青社编辑、《趣味物理学》的责编彭岩说,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著作,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别莱利曼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妙趣横生,他总是能将文学语言与科学知识结合,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理论巧妙地联系起来,将一个个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
 
据了解,迄今为止,别莱利曼的很多作品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再版发行,深受读者的喜爱。《趣味物理学》堪称是他的百余部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在《趣味物理学》中,别莱利曼回避了枯燥的说教、繁杂的公式和大量的数字,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界和科幻小说里收集了许多与物理学有关的疑难问题、复杂或出人意料的物理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内容涉及到物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的基本定律和各种现象。
 
别莱利曼始终相信:读者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因此,别莱利曼所做的不是“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叙述方式,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使读者能够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启迪读者在科学上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探索。
 
2008年,中青社又对别莱利曼的部分代表作进行了修订再版。50多年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书中有些内容需要更新,于是彭岩参照了俄罗斯2006年出版的版本,根据当代科技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读者的现实情况,对1998年中青社出版的译本作了一次全面的改版和修订。修订内容包括:新增或删减部分小节,将许多题目的数据和题解作了更新;为保持原书的风格并纪念别莱利曼这位伟大的科普作家,书中保留、沿用了当年的钢笔画插图风格,重新制作了全部插图。
 
彭岩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作为一部讲述初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世界性经典科普名著,本书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很强的趣味性。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表示,《趣味物理学》一书在当时很具有代表性,在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今天仍有可读价值。
 
我国科普书需要多样化
 
别莱利曼的经典著作,值得反复重印出版,但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同时,我们还听到了学者们的一些声音:“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单纯介绍科学知识的书,需要综合知识”、“需要看到更多学科的科普读物,拓宽百姓视野”、“我们需要多出版非英美国家的科普著作”……
 
刘兵说,别莱利曼的著作在上个世纪确实具有代表性并引起了轰动,但是他只是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阐述科学本身的知识。不同时代的科普书的类型在不断变化,如今科普书的类型越来越多,别莱利曼的著作只是当今科普书中的一个类型。
 
别莱利曼作品的内容大多集中于数理化学科,目前我国科普著作出版情况也是如此,主要集中在数理化学科,而动物学、植物学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著作寥寥无几。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表示,这种情况可以改善。实际上国外出版的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普著作非常多,出版社应拓宽视野,引进出版更多非数理化学科的科普著作,让国内的读者也能吸收到其他学科知识。对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也表示赞同。
 
一说到科普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自美国或英国的,因为近几年,国内可见的科普书多半来自这两个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来自非英美国家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翻译著作还是不少的,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科普著作相对说来很少。自然科学领域译著的来源愈来愈集中于英美国家,从非英美国家引进的科普著作越来越少。我们太注重英文科普书了,对其他语种的优秀科普书还发掘得不够,对非英美作者撰写的英语科普著作关注得也不够。”武夷山说。但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优秀的科普著作,别莱利曼在50多年前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方面日本做得很好。”武夷山说,一直以来,对于优秀的国外图书,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科技著作,日本总是以最短的时间翻译成日文。虽然日本国民的平均英语程度稍逊色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了解世界上最好的、最新的成果。而中国则不然,亟待翻译的优秀书太多,可是真正翻译过来的太少。在图书引进方面,我们比日本、中国台湾差得多。
 
我国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武夷山的观察,这与我国外国语言教学过分偏向英语的情况有关。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里曾经有个国外情报研究部(现在更名为战略研究中心),曾经拥有熟练掌握英、俄、日、德、法这5个对于科学技术来说最重要语种的很多研究人员,而现在只剩掌握英语和日语的研究人员了。当然,这与英语是国际科技界的通行语言有关。不同语种语言能力在国民中分布的严重失衡,可能阻碍了我国引进其他语种优秀图书的进程。一种语言承载着一种思维方式,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引进不同语言的译著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的引进书都是来自英美国家,使百姓无法了解其他国家优秀科普作品所蕴含的不同见解,这是令人遗憾的。
 
目前,且不说其他语种,愿意做英语科普著作翻译的人都愈来愈少,这种局面如何才能改善?武夷山认为,首先要改变对科技著作翻译的偏见,似乎译著总是比自己写的书要低一等。现在,科普书可以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这与过去比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获奖著作中暂时还没有译著的影子。另外,我国如此多的出版基金,却没有一个出版基金会是充分支持科普著作翻译的,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学术出版基金明文规定,不资助译著。
 
日本则很重视这个问题。它们的出版社是很愿意出版译著的。它们的方针是通过翻译的方式,尽快将其他国家先进的、有启发性的理念引进到国内,惠及百姓。
 
只有健康的环境,才可能会使得国内引进优秀科普书往好的趋势发展。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政策的支持、更平衡的外国语言教学,出版人的责任感和重视……看来引进优秀科普书,开拓国人视野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科学时报》 (2009-11-19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