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汤寿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0:6:4
什么叫“原创科普作品”
 
最近,我一直在考虑,什么叫“原创科普作品”?
 
因特网的发展已经使已有的科技知识成为共享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需的已有科普资料。即使将这些资料运用“浅说”或“趣谈”的体裁加工写成的科普短文(不是科学小品),仍不能算是原创。因为就所传播的科技知识而言,任何人都可在网上查到。而大量的科技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尚停留在论文形式。要求他们都来撰写为大众所理解的科普文章是难以做到的。像华罗庚、茅以升这样的科学大师,同时又是有深厚文学根底的科普作家,毕竟是少数。现在,更是“凤毛麟角”了。我曾在《科普创作》上刊发过一篇文章《别太为难科学家了》,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搞科研,我们来帮忙。我们要有一支队伍,和科研人员组成“一帮一、两结合”的对子,请他们当老师,学懂他们研究工作的原理,然后共同来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是原创科普作品。
 
根据我自己的创作经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科学院政研室和力学研究所情报室工作期间,就用这种方法创作了如《神奇的光》、《磁悬浮列车》、《热管》、《断裂力学》、《漫谈爆炸》等大量科普短文。
 
但是,当我于上世纪80年代调到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工作后,因为离开了创作的源头,就很少能出原创作品了。怎么办?20世纪80年代、90年掀起了研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热潮,以及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结合的时代潮流,使我逐渐悟出了一条创作道路:运用文学艺术的笔触来释读科学技术,创作出“文理交融”的科普著作。这种作品兼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领域。在这里,不仅仅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科学的内容也具有文学的意义、符合文学的要求。文学与科学一样,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晴。由于文学向科学渗透,在同一篇文章中,科学与文学能够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向纵深开拓、互相补充,发挥着认识同一事物的特殊功能。这样的作品,也是原创科普作品。
 
根据这种思路,我尝试着创作了《主宰生命的双螺旋》、《蒲公英的情怀》、《悠悠寸草心》等一批科学散文。期望读者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
 
科学知识会过时和更新,但文学的价值却是永存的。
 
《科学时报》 (2008-12-26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