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天”的智慧与美丽

邢志忠:你美丽,我打勾 查看详细>>

    最近忙于评审欧盟的一个重要基金项目。今天上午看的那份材料写得很好,要针对一个大机器测量一个极其重要的物理量,设计一套追踪粒子径迹的系统,目标是比现在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同类系统好10倍。申请人井井有条地分析具体三个科学目标实现起来的风险,以及自己的经验和优势,令人信服。我老人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已经有谱了,要给这个项目一个合情合理的高分。

    可是当我继续看下去,到了申请人简历部分,才发现是个年轻的女科学家,而且申请书上配了一张照片,美丽无比,娇柔无限。你可以想象,当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第一次看到这么正式的、涉及千万元人民币项目的科学基金申请,竟然可以配申请人的照片。是呀,没说不可以呀。美女的科学素养和光彩形象,征服了一个万里之外的打分者。我老人家素来对美女怀有敬意,这次也不例外。但是鉴于基金评审的保密原则,恕我不能贴出这位美丽科学家的玉照。这个16岁的花季时就被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大科学征服的美少女,以智慧赢得了界内的口碑,既把科研搞得有声有色,也不耽误结婚生孩子。假如她拿到这个基金,将前途无量。

     但是我可以先贴出另一位美女科学家、意大利的Fabiola Gianotti的玉照。申请人当然比Gianotti年轻、漂亮。但是Gianotti明年将执掌世界最大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帅印,成为史上第一位总主任(Director General),手下将有千军万马。【全文点击】

陆绮:三八节献礼——实验室里的指甲油和丝袜 查看详细>>

    在生物实验室里会用到一些东西,不像离心机培养皿这些专属实验专业用品。而且这些东西本来的用途也完全不是拿来做实验的。但是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就在实验台上,让第一次进实验室的人大吃一惊。

    1)指甲油:在做组织切片封片的时候,用于涂在盖玻片旁边,把盖玻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实验室的女孩子经常把自己用腻了的指甲油放在架子上,供大家使用。

    2)透明丝袜:浪莎丝袜特别好用。是在脑片膜片钳或者视网膜膜片钳记录时用于固定组织的。用法是要把丝袜上的丝再细分,分出单股纤维,粘在铁环上,再固定组织切片。

    3)凡士林润手油:有用于密封软管接口。

    4)奶瓶刷:奶瓶刷和试管刷差不多,但是要比试管刷好用。谁用谁知道。

    还有很多东西,估计都是历史上一代代实验室里的女子们解决实验设备需求而带入实验室的。进入实验室的女性越来越多,于是实验室里慢慢地出现那些本应属于梳妆台或是厨房间的东西。一篇小文,献给实验室里工作的女性朋友,三八节快乐,实验快乐!【全文点击】

曾泳春:以飨戎可同梦兼三八节快乐 查看详细>>

    上周五乘班车回家时,和理学院一教授闲聊。

    他突然问我:学生公派出国如果英语成绩没通过能出去吗?

    我答曰:可以啊!只要对方教授在邀请信上写明该学生可以进行英语交流,不要求英语成绩就可以了。

    话说我第一个博士生出国时还傻傻地去考了雅思,费劲巴拉的,最后才知道邀请信写明不要求英语成绩就可以了。

    教授说:那糟糕了,我得赶紧给学生打个电话,让她自己联系不要求英语成绩的导师。

    我问怎么回事。他说一个女生想通过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花了3000元参加培训(他还帮她报销了一部分费用),结果不但成绩没过,而且很差。她就来找他,要他给她推荐联系国外导师。他不想给她推荐,因为他经常合作的几个国外同行比较大牌,脾气都很大(难道数学大牌脾气都比较大?)。如果把这学生推荐出去了,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她英语差,没法交流,肯定得受大脾气教授的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会觉得在同行面前丢脸了。

    于是那天中午学生来找他时,他就以她的英语成绩没通过为由拒绝了。学生跟他说了一通话,正是我刚才回答他的。所以他作难了,怕学生怪罪他不同意她出国。

    他掏出手机给学生打了一通电话后,脸变得沮丧起来。我问怎么啦?他说学生在电话里告诉他不搞了,也不出国了。他叹口气说:学生生气了!

    在后面的车程里,他一直就那么忧心忡忡地坐着,忧心学生生气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三八节一定要快乐!【全文点击】

武夷山: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改善 查看详细>>

    1、科技机构中参与科技活动的女性:根据全国科技机构的统计,在科技机构中女性占所有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在近6年内基本稳定在略高于1/3的水平。在中国科协及其下属的全国性协会、省级学会组织和机构中,女性会员的比例仅占四分之一,而在代表各学会组织最高学术水平的理事会中,女性理事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

    下面希望通过三个角度再考察精英级科技活动人员中女性的情况。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人才基金的资助对象、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性别分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有两个关于人才的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及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从2001年度和2002年度中的资助情况可以看出,获得人才基金资助的女性所占比例非常低,不足10%。

    3、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从1955年开始,在文革期间停止,1980年恢复,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增选一次。历年(1955-2003)共增选院士1027人,其中女院士49人,所占比例为4.8%。

    4、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界的最高咨询机构。截止到2003年,各学部共增选院士663人,其中女性36人,占5.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和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中女性比例相对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领域被认为是适合女性工作的领域。

    5、参与科技管理的人员:要想找到这部分数据非常困难,仅以两个个案为例来说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女性占所有员工的比例为33.7%,接近于研究机构中女性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在国家科学技术部,8位部级领导中有一位副部长为女性,现任司局级领导中女性比例低于10%。

   ……【全文点击】

陈晨星:还有一位Wu“女皇” 查看详细>>

    这两天孩子每晚嚷着要看武媚娘传奇,执拗不过,也便随她。想来这类传奇戏说历史剧百害或也有几益:画面虽是大头照,盛唐服饰倒还新鲜;更主要的是它淡化了中国历史中真正的沉重与厚黑,虚构了现代化的女性,也并非完全少儿不宜。要对武氏客观评价是相当困难的,在儒家男权社会的视角审视总不免偏颇,而陷于现代女权主义者们的包围也多少有些夸张。 

    今天说说另一位“女皇”: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1957115日对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来说意义不同。首先是这一天她关于验证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实验的论文邮寄到了物理的权威刊物《物理评论》,另外在当天下午两点钟,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件破天荒的事情,在实验大楼举行记者会,向世界宣布吴健雄团队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第二天,随着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吴健雄作为这项实验的负责人也成为物理学界的焦点人物。特别是消息公布后,世界各地的粒子物理学家,都迫切地在他们的实验室中重复这个重大实验,吴健雄接到数不清的询问与祝贺【全文点击】

                                                                                  

吴明卫:Esther Conwell教授 查看详细>>

    惊闻在下当年博士后导师,92岁的Esther Conwell教授在家附近走路时,被邻居倒车撞了一下,不幸去世了。Esther是热电子输运之母,美国三院院士。當年美國尚且排斥女性從事科學時,她是第一个参加IEEE会议的女性。Esther在96年获得IEEE Edison金奖,2010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下面第一张照片是在下2012年看她时給她拍的。当时Esther已經90岁了,先生去世不久,而她本人每天仍在工作。在谈及生命的意义时,Esther说:“我一生都在为了做为妇女能在学术界生存而不断工作,因此从没时间考虑这一问题,等我们下次见面时,我再告诉你我的思考”。我想已在天堂的她已经用她一生的故事诠释给在下她对生命意义之理解了……【全文点击】

  

武夷山:两个女人一台戏 查看详细>>

    2014年8月20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广播剧The Chemistry between Them(她俩之间的化学作用),“她俩”指的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多萝西·霍奇金和“铁娘子”撒切尔。

    该剧的一位评论者、英国作家Jessa Gamble(她的祖母是霍奇金的表姊妹)认为,该剧认为两人之间保有良好的友谊关系,这与事实不符。撒切尔在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确实保留着一张霍奇金的照片,但霍奇金一直公开批评撒切尔,她虽然到撒切尔的官方别墅契克斯阁拜访过多次,但都是出于政治活动的需要,而不是出于私谊。笔者倒是觉得,既然广播剧属于文学作品,就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尽管用的是真名真姓,也不必像传记作品那么拘泥于史实……【全文点击】

曾庆平:我眼中的“美女科学家” 查看详细>>

“饿死”癌细胞的美女科学家

    最近,国内媒体在报道清华大学美女教授颜宁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新闻时,提到该成果的应用前景是“饿死癌细胞”。意想不到的是,这则新闻甫一出炉,立即引来网络一片哗然,说“吹大牛”者有之,说“牵强附会”者也有之。对此,我们应该这样看,为了让大众了解其工作的意义,作者必须这么说。为了让读者读得懂,记者当然可以这么写。

   “饿死癌细胞”的说法一点都不荒谬,用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后确实能“饿死”癌细胞,因为没有血管肿瘤就无法获取血液提供的营养成分。这个结论其实早在20年前就在荷瘤动物实验治疗中得到验证,如今国内各大医院也在广泛实施化疗药物(抗细胞增殖)联用单抗(抗血管形成)的新型实体瘤临床治疗方案(简称“A+方案”)。

   针对葡萄糖运载体GLUT1设计药物“饿死”癌细胞的思路,从肿瘤细胞厌氧生长特性来说是合理的。肿瘤细胞“微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缺血、缺氧和缺营养成分,它们即使消耗大量葡萄糖也只能产生少量能量。为满足快速生长需求,它们只得疯狂攫取血液中的葡萄糖,犹如一群抢食的“饿狼”。若用药物抑制GLUT1的功能,肿瘤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处于一种虚弱的饥饿状态,很容易被化疗药物杀死。

    以GLUT1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开发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而且在人肺癌细胞株及移植肺癌细胞的荷瘤裸鼠中完成了疗效评价,效果还不错。不过,GLUT1抑制剂能否最终被开发成有效的抗癌药物尚难确定,一是其抑制作用的专一性不强,可能引发多种副作用,已知GLUT1基因缺陷是一种导致脑部发育障碍的遗传病。二是易诱导耐药性,要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提高抑制剂的浓度,而使用过高剂量的药物又会杀死正常细胞。

    颜宁小组工作的“亮点”并不是基于GLUT1的药物分子设计或高通量药物筛选,而是用别人难以制备的样品解析别人无法成功阐明的复杂蛋白质结构。因此,作为一项出色的基础研究,其科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不过,颜宁的“风光”不禁让人想起了另外两位美女科学家的“落魄”,尽管她们“倒霉”的原因各不相同。

创造“万能细胞”及破译“外星细菌”的美女科学家

    今年3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刚满30岁的小保方晴子从事的是堪称世界科学前沿的干细胞多能分化研究,而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上一次性发表两篇论文,宣称首次制备出“万能细胞”,不可谓不“牛”,日本学术界纷纷预测她将继山中伸弥之后再次获得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并一举成为日本历史上女性荣膺该世界级科学巨奖第一人!可是,经过几番回合的博弈,“纸包不住火”,造假行为最终彻底败露,小保方晴子本人被迫发表申明主动撤销上述两篇论文,目前其学术生涯前途未卜。    

    时间再往前推至2010年,在美国航空航天局从事天体生物学研究的时年33岁的费丽莎·沃尔夫-西蒙,在《科学》杂志上宣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惊人发现,一种“外星”细菌可以用砷取代磷构筑其遗传物质。这让人突发联想:要么“外星生物”的遗传组成与地球生物不同,要么遗传学教科书必须统统改写。不过,它也就喧嚣了那么一阵子,不久就被证实研究结论是因实验验证过程不严谨及对数据判断轻率闹出的一场“乌龙”……【全文点击】

杨先碧:历史上最年轻的10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查看详细>>

       在演艺界有一家来自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那是说演艺明星们吃的都是青春饭,要抓紧青春年少的时候多多出演。然而,这句话却不适合科学界。科学家们往往要坐数十年的“冷板凳”,才能赢来一朝的功成名就。对于想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来说,更是要苦苦等待,因为诺贝尔奖大多只颁发给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少数重量级的科学家甚至等不到那一天就去世了。当然,也有一些幸运儿,“年纪轻轻”(相对于其他获奖者)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了,是不少女性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偶像。1903年,居里夫人和老公居里先生一起因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仅36岁,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她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在当时,或许有人会认为居里夫人是“妇凭夫贵”,她获奖是因为“找了一个好老公”。其实,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成就大于她丈夫。(这可能是源于她丈夫在获得诺奖3年后就不幸去世了吧。)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继续从事放射性研究。1911年,在距离第一次获奖仅仅8年之后,44岁的居里夫人再一次获得化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钋和镭。历史上两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只有3个。除了居里夫人外,另外两人是: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全文点击】

科学报:与居里夫人最接近的女科学家 查看详细>>

    2012年4月,《中国科学报》曾调查几位院士,问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其中,中科院院士陈佳洱和欧阳自远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居里夫人传》。陈佳洱说:“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她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我那时读到这些故事,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在震颤。从书中,我汲取到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毕生奉献的科学精神。”欧阳自远也认为:“居里夫人爱国为民、不求名不求利,堪称典范,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居里夫人的品质和精神,影响了世界上的很多人。在中国,与居里夫人最接近的女科学家,莫过于何泽慧先生。

    首先,他们在科学上有直接的传承关系。钱三强与何泽慧是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工作,约里奥曾明确讲他们是科学上的夫妻结合,“从老居里夫妇传染到我们,再传染给你们”;其次,她们都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楷模;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品质一脉相承,无论居里夫人,她的女儿伊莱娜,还是何泽慧,性格都非常直率,说话从不绕弯子,不喜欢应酬,物质生活非常简朴。居里夫妇最让助手们佩服的,是他们那种极端的朴素、谦逊和对工作的投入,以及“自自然然的超然”态度。艾芙·居里也这样写她的姐姐伊莱娜:“我曾看到她的银行积蓄,在我看来那是够多的,但她从来不花——只不过是因为她从来不想要任何东西。”我们只能以同样的角度,才能理解何泽慧的极其简朴和平易谦虚……【全文点击】

程智:剑桥女科学家宣布找到新型超导材料的设计方法 查看详细>>

    

    剑桥大学印度裔女科学家Suchitra Sebastian在Google的年度峰会“Solve for X”上提出自己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可以通过设计的方法来找到新型的超导材料。这种方法不同与过往的碰运气的方法。

  在Suchitra Sebastian看来,从已有的超导材料中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就是那些导电性不好或者绝缘体才有可能成为超导体,按照这样的规律,她通过改造一些磁性材料,并增加压力,结果令这些磁性材料成为了超导体……【全文点击】

唐自华:首位地质学最高奖女科学家——Maureen Raymo 查看详细>>

    世界上最悠久的国家级地质学会是1807年成立的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由于地位无人能及,通常提到它时,名字中的London都省了,the Geological Society成了其专名。国内戎嘉余、汪品先、丁仲礼、徐星都是其最高段位的会员honorary fellow。

    学会最古老的奖项是Wollaston Medal,也是学会的最高奖。该奖项1831年首次颁发时,Lyell的Principles of Geology才刚刚出了第一卷。过去183年中,所有获奖者有一个共同点:男性。今年3月3日,Wollaston Medal迎来了第一位女主人:Maureen Raymo.  几乎所有古气候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位女科学家:她和博士导师William Ruddiman一起提出并完善了“抬升-风化”假说……【全文点击】

                         

叶水送:小保方晴子的成长史 查看详细>>

“理科女生”的成长简史

    1983年6月29日,小保方晴子出生于日本松户市,根据小保方小学时期的书法老师介绍,小保方从小思惟活跃、好奇心强。“她总是问一些很奇怪的问题,例如她问我Kanji(日本汉字)是怎么来的”,这位65岁的女老师回忆道。她给小保方的评价是,“小保方的思维很独特”。进入中学后,小保方就开始对再生医学感兴趣,之后她进入日本著名高等学府早稻田大学,在该校理工学部应用化学学科攻读学士学位,从事再生医疗的相关研究。2006年大学毕业的小保方继续在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早期,小保方是在哈佛大学医学部的Charles Vacanti教授的研究室度过的,从事万能细胞(ips细胞)的研究。事实上,在她的成长史中,她也饱受日本干细胞领域的顶尖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的影响。

    留学期间,她就有了STAP细胞的设想。刚开始,小保方邀请美国学者一起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遭到拒绝,因为小保方那时还只不过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博士生而已,没有任何学术成就。2010年,小保方同先后同日本干细胞科学家笹井芳树(Yoshiki Sasai)以及最早克隆出小鼠的日本科学家若山照彦(Teruhiko Wakayama)谈论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刚开始若山照彦还是有所顾忌的,他对《日本新闻》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刚开始,我并不相信她所说的,但是我想如果这项研究被验证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凭借此项研究超过美国的同行”。就这样两个顶级科学家成为了小保方这项研究的骨干成员。

日本女科学家的现实

    当小保方的论文发表后,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贴上各种标签,日本政府也高度赞扬了这一重大“突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Hakubun Shimomura)称,领导这项“突破性”的研究竟是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整个日本的骄傲。他还说日本政府今后将为年轻的女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利的科研环境……【全文点击】

陈晨星:墙纸铺就天才路 查看详细>>

    1888年,她突破性地解决了困扰学界一百多年的“数学水妖”——刚体绕定点转动的问题,获得法国科学院的“鲍廷奖”奖金。其论文被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超出了预期的水平,因此奖金也从3000法郎提高到5000法郎。不仅轰动了整个欧洲科学界,而且导师魏尔斯特拉斯也欣慰地称这是他晚年最大的快乐之一。正因为这项研究,自拉格朗日之后一个多世纪的僵局被打破,开辟了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力学研究的新方向……【全文点击】

诸平:才华胜容貌——再议美女科学家莫娜·贾勒希 查看详细>>

        外在形象之美是父母给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人经过人造使自己形象更加迷人的。对于一个人的认识与了解,我们不仅要看其外在形象,更为重要的还是看她(他)的内心世界是否美丽,是否值得人们尊敬和爱戴。前不久为了抗击埃博拉疫情而献身的Mbalu Fonnie(穆巴鲁•方妮)和Alice Kovoma(阿丽斯•科沃玛),无论其长相如何,她们永远是我们活着的人心中最美的白衣天使。我也找到一些关于莫娜•贾勒希(Mona Jarrahi)的信息,读罢有一种感觉:才华胜过容貌……【全文点击】

 

张海霞:巧遇美女科学家Mona 查看详细>>

    上周在加拿大多伦多开会,IEEE Nano2014,这个会去年在北京开的时候认识了不少朋友,因此这次虽然远在加拿大,也很欣喜地去了,没想到,这次会上不仅是听到了很多很有启发的报告和讨论,更重要的遇到了美女科学家MonaMona Jarrahi是她的全名,第一次看到她是程序册上的照片,都是大会的keynote SpeakerMona的介绍正好印在我后面的一页上,拿到册子时随手翻到:哇塞,美女,还挺时尚!浏览了一下她的讲座题目“THz”,跟我没啥关系,因此也就没有仔细去看她的介绍和其他内容,就过去了……【全文点击】

科学报: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 查看详细>>

    在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前,李爱珍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诚如她自己所言:“我只是一个一直默默无闻坚持在科研岗位上的人。”现年78岁的李爱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五十余载。这位行事低调的女科学家,有着至为朴素而宏大的人生追求:为祖国在科学领域谋取一席之地。

    李爱珍出生于华侨家庭,“祖国”二字在她心中似乎有着更为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成为她人生的精神支柱。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让她的科研之路遭遇诸多坎坷……【全文点击】

 

杨全军:纪念被刻意遗忘的Rosalind Elsie Franklin 查看详细>>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果,莫过于遗传学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必定伴随着一段传奇的佳话:两个个卓越的研究组,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

    一堆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克里克科班出生的从事蛋白和多肽X射线晶体衍射;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外加唯一一个当时年仅23岁的遗传学家沃森,推断出DNA是双螺旋结构。如此荒诞,却又如此真切,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可是富兰克林的贡献却被忽略了,虽然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而威尔金森也私自将他的发现与人分享。需要提及的是,对于他人剽窃其研究成果,她不以为忤,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虽然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但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这个故事值得记录吗……【全文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