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燕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2-3-1 15:46:42
选择字号:
人类粟利用史推前两千年
 
我国学者日前通过研究,将人类对粟类植物(狗尾草属和黍属)的利用向前推进了1000年,对粟的利用向前推进了2000年;同时,还首次对粟的驯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从青狗尾草(粟的野生祖本)驯化到谷子,至少需要2000年的时间。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了这一题为《中国北方早期粟类利用》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介绍,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对植物资源更彻底的利用——将许多富含淀粉的植物进行驯化,让这些植物在人的掌控下进行生长。
 
一般认为,人类对植物的驯化经历了采集、专门化采集和种植三个阶段。植物野生性状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发生改变,驯化性状开始出现。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以粟、黍为中心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将驯化黍的出现推进到距今10000年,最早的粟遗存则出现在距今8700年前。但是,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这些植物的野生祖本并开始采集、食用?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这些野生祖本?种植多久才能出现驯化的性状?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环境变化与格局研究室环境考古团队的杨晓燕与合作者在华北地区开展了早期旱作农业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早于距今11000年)和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距今9500~11000年)是中国北方两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出土了大量粮食(食物)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陶器);更为重要的是,古人类在这两处遗址的活动时间正是世界各地农业发生的关键时段。
 
杨晓燕等人对这些石器和陶器的表面残留物以及文化层沉积物中的古代淀粉遗存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发现在距今11000年以前,古代淀粉残留物中已经出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粟类淀粉粒,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了对粟(俗称谷子、小米)和黍(俗称糜子、黄米)这两种作物的野生祖本的驯化。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发现,具有野生性状的粟的淀粉粒在距今9500~11000年期间,其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同时,具有驯化性状的粟的淀粉粒所占比例则持续增加,这说明人类对粟的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持续了2000年之久。(来源:中国科学报 韦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