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论文作者:David Williams 期刊:《自然—医学》 发布时间:2008-4-1 11:21:58
新化合物能有效对付血吸虫酶

一位患者正在服用吡喹酮(WHO/TDR/Crump)
 
科学家确定一种可能成为治疗血吸虫病新方法的化合物。
 
来自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方法确定了一种能有效对付血吸虫酶TGR的化合物。这是一种比标准方法能更准确地在巨大化学物库里进行化合物分性的筛选办法。有关研究成果于3月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
 
科学家将化合物直接对TGR酶、带有血吸虫病的蠕虫及感染曼氏血吸虫的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实验表明,该化合物能最有效地杀死处于各个不同阶段的血吸虫,同时能有效应对人类感染的三种主要血吸虫病。
 
目前,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吡喹酮(PZQ)药物。
 
“由于吡喹酮非常廉价,同时也非常有效,这让研制新的、能与之媲美的药物面临巨大的挑战。”来自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生物学教授、论文作者之一David Williams说。
 
然而,Williams说,“在血吸虫病治疗上,对吡喹酮的广泛依赖将会加速抗药性寄生虫的出现,”这使得研发应对该寄生虫的药物变得更加有必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预控制所的肖树华教授对此项研究表示欢迎。他指出,“吡喹酮虽然是一个好药,但其不足处是它仅对血吸虫成虫有效,对血吸虫童虫则无效。因此,血吸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愈后,经过一个传播季节,接触疫水感染尾蚴后仍可重新感染。故重复感染是吡喹酮应用中的一个问题。”
 
如果将具有不同药理的新化合物与吡喹酮结合使用,那么将能更有效地防治血吸虫病,并且可以防止抗药性寄生虫的产生。
 
另外,来自中国、泰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湄公血吸虫基因分析的文章。湄公血吸虫病是东南亚国家湄公河流域一带盛行的一类血吸虫病。过去,湄公血吸虫病被认为是由中国云南省南迁而来,只在湄公河下游地区盛行。然而,研究表明湄公血吸虫病是从越南迁往老挝的,并且湄公河流域的血吸虫病疫情存在的范围比先前估计的要广。作者们在文章中写到:“受(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威胁的人数比原先预计的要多十倍以上”。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年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全球有2亿人感染血吸虫病,每年造成28万人死亡。(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Chen Weixiao and Jia Hepeng)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doi:doi:10.1038/nm1737,Ahmed A Sayed,David L Williams)
 
更多阅读(英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论文 一周论文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