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庆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8/2 20:44:11
选择字号:
学术会议不能唯“头衔”讲“排场”

 

最近,某教授给笔者发来他们将于近期举办的某学术论坛的通知。论坛简介及安排旗帜鲜明地列出了出席会议的多位“头面人物”,并一一介绍了每个人的光辉业绩和头衔。组织者在通过微信告知参会人员时,“庄严宣告”会议邀请到了多少个头顶荣誉称号的“大牛”。这种做法在国内学术界屡见不鲜。

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交流科学思想和成果、结识同行、“切磋技艺”的重要场所,学术会议本该是相对纯洁且没有功利色彩的学术活动。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国内某些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似乎“作秀”的味道越来越浓了——这些主办单位并不在意学术会议展示成果水平这个基本功能,而是刻意利用这个机会展示他们的人脉关系,营造“小圈子”。

在笔者看来,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习俗——看一个学术会议水平,主要看出席会议的头面人物的学术头衔和行政头衔,这是典型的“讲排场”。这类会议主办单位不去认真调研那些目前在学术一线成果突出,但可能尚未获得重要学术称号的学者,并真诚邀请他们出席会议作特邀报告,也不太关注会议报告者能给大家提供多少成果信息,而是依赖一些早已脱离学术一线的“大牛”或高级别行政领导装门面。这属于学术会议的行政化特色,让非学术色彩充斥学术会议,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

某些学者长期担任高校领导,已不太可能处在科研一线,繁重的行政工作使他们欲罢不能。为何不能让这些领导团队中真正做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报告团队成果?笔者相信,那些渴望从学术会议上获得收获的学者,尤其是广大务实的青年学者一定希望从这些研究人员的报告中汲取营养。然而这样做,某些会议的主办方恐怕会不乐意,因为在他们心中,头面人物的出席已经成为了会议“档次”“规格”的主要依据。他们只要“面子”,不要“里子”。长此以往,这种风气将极大挫伤真学者出席学术会议的积极性。

一个学术会议过度渲染某些出席者的头衔,这在国际学术界并不多见,至少在笔者出席国际会议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会议出席者通信录中只会介绍出席者所在机构名称或从事专业研究方向。

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曾对笔者说,他很反对学术会议上出现各级官员的现象。学术会议只有规模、专业性质的差别。以我所在地球物理学科为例,规模最大的当数每年基本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一般规模可达数万人;规模最小的当数一些学者团队根据需求召开的小型研讨会。其实,这类专业同行小型学术研讨会是最务实的学术交流形式。

至于我国相关部门,尤其是科教、财政等部门相关领导出席,为了解学术界需求和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和扶植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而召开的会议,则另当别论。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