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秀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6 9:21:24
选择字号:
竞赛“乱象”是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重要诱因

 

当前,大学生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技能)下滑问题已得到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而且,这一问题并非只出现在普通高校内。学生基本知识不扎实,成不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说,就连普通工作也难以胜任。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眼下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无序、混乱已经成为扰乱大学生安心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诱因,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理论上讲,大学生学科竞赛反映教与学成效,对学校教学具有强化作用。现实也是如此,国内目标端正、组织良好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同时,竞赛也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探究兴趣和拼搏精神。总之,优质学科竞赛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拓展,它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和敬畏知识。

然而遗憾的是,当下过多、过滥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鱼目混珠,导致学科竞赛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时有发生。

竞赛“乱象”一方面表现为主办方开展相关活动偏离以赛拔优、树立标杆的目的,纯粹以奖项来吸引学生参加。

当下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的总奖项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竞赛项目名称“高大上”,而赛事组织却相当随意,对参赛选手没有资格限定,对参赛作品没有规格要求,对参赛选手作品也无诚信监督。

同时,奖项产生也相当随意。面对数量庞大的参赛作品,评奖专家能面上看一下已相当不错,一些高等级奖项是否实至名归,非常值得怀疑。

有的全国性竞赛项目存在不规范分包、转包情况,有的竞赛项目仅从其大而无边的名称中就可推知其有多“水”。

笔者曾惊讶于很多文科考研学生的履历中有×国数学建模竞赛奖项,经多方打听后才得知,学生只要交报名费都能网上参加,大多数人也能得到高低不等的奖项。而所谓的×国,绝大多数参赛者是国内学生,竞赛的实际主办者也主要是华人。

竞赛“乱象”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参加比赛偏离以赛挖潜、促进学习的目的,纯粹靠外力获得奖项。不少学生为了考研、求职目的,希望得到竞赛奖项,但他们却觉得没必要提升自己的学术本领,因为他们认为,大学生学科竞赛奖项与参赛者的真才实学没有太大关系。

必须承认,现在有本科生拿着相关课题组导师或研究生学长的作品参赛,或通过蹭团队挂名得到奖项。这种做法当然应被禁止,但成果负责人往往出于为课题组增光、多一个听话的学生、情面等因素考虑,自愿让出成果所有权或署名权。这种情况学校也是心知肚明的,但往往会站在“学校荣誉”的角度不加干涉。旁观同学可能会有意见,但大多敢怒而不敢言。这就导致大学生竞赛奖项署名虚假情况时有发生。

更糟糕的是,有的赛事组织相当混乱,规则及审核形同虚设,让竞赛奖项成了“无厘头”。比如,某校每年都有不同的学生拿着同一个作品去参赛,竟然年年得奖;有的学生甚至付费委托中介公司为其包办奖项。总之,学生通过投机钻营来获得大学生竞赛奖项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知识学习不重要”的错误认知。

大学生学科竞赛“乱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竞赛“乱象”中,主办方和参赛者皆看重竞赛奖项的功利性,忽视活动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公平公正性。竞赛“乱象”看似发生在少部分人身上,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自然会波及大多数学生——很多大学低年级学生不专心学习基础知识,而是去关心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这不能怪学生,因为在考研、求职等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远不如多几个竞赛奖项来得“显眼”。

这里指出大学生学科竞赛“乱象”,是为了克服其中的浮躁、短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等问题,引导大学生回归到基础知识学习上来。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首先,高级别的竞赛活动应设置一定的参赛资格门槛,从而将达不到知识底线要求的学生拒之门外,体现对科学规律的尊重,这样才会让学生以严谨求实和发愤图强的态度对待学习。

第二,管理部门要严查目的不纯、名不副实的竞赛项目。这些赛事的奖项对社会公众,甚至专业人士均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取缔此种赛事会让学生不受或少受奖项的干扰而安心学习。

第三,学校和用人单位要把好学生深造、求职的入口审核关。各种招聘面试要从依赖竞赛奖项回归到对学生学业或业务能力的考核上来,才能让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有被发现和受欢迎的机会。

第四,严格监督赛事举办方主体责任的行使。学科竞赛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保证全程信息公开,各环节公平公正,让优秀学生在知识的比拼中绽放光彩。

第五,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本校或行业内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竞赛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联系,让学生的优秀参赛作品得到校内外同行的广泛赏识,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体现立德树人功能。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