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信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20 15:27:43
选择字号:
疫情之下,最美丽的坚守
援沪医疗队护士们的家书

编者按: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非比寻常,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我国上海、北京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广大医生、护士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在几天前中华护理学会举行的“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向全国500多万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他强调,“凝聚护士力量·守护人类健康”主题,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一心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为实现 “动态清零”目标,全国广大护理工作者不畏艰险、奋力苦战,护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科协网开设“疫情之下,最美丽的坚守”栏目,记录支援社区核酸检测和急诊、血液净化、心血管、儿科等基层护理工作者,奋战抗疫一线,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的感人故事。逆风而行,满腔热忱,不负使命……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汇聚起500多万护理工作者坚守一线、抗疫到底的坚强决心,凝聚成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春以来,新冠疫情在上海死灰复燃。全国各省市1.6万余名护士紧急援沪,与上海护理同仁并肩战斗。在此摘录几封简短的家书,从中可以看到,疫情面前平凡人的坚守和无私的大爱。

家里放心,只求你平安

“你们是最伟大的人。谢谢侬!”

5月12日,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正在上海市黄浦区开平方舱医院接受诊治的93岁李奶奶为了向医疗团队表示感谢,专门请病友帮忙录制了一段小视频。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援沪医疗队管理的这层病区患者,是整个舱内年龄最高的,88岁、93岁、98岁……其中还有无家属老人,无一不需要医护团队从诊疗看护到起居住行的悉心照料。领队张艳明为此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2021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心外科五病区护士长张艳明被派往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原本应于2022年3月结束外派工作,却因新冠疫情一再延后返京日期。4月初,她在接到云南省卫健委援沪任务后,再次改变计划,主动请缨,带领该院40人的医疗队驰援。

考虑到孩子年纪小、父母年龄大,父亲还有心血管疾病,张艳明报名后只告知了丈夫。他一面为妻子感到骄傲:“抗击过非典,支援过奥运,投身过新冠防控阻击战!”一面又不无担心:“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要大意。”

4月11日抵达上海后,张艳明参与了开平方舱医院从无到有的建设。从每一张床位安置是否合理,到每一位队员穿脱防护服是否规范,再到防疫物资是否齐全,都牵动着她的心。

每一个凌晨,在其他队员都已休息的时候,她还要考虑,当天返回的队员核酸结果是不是全阴,明天再安排多少名队员进行轮替工作。

31天过去了,她和队员仍在方舱坚守。北京的家人、同事逐渐知道了张艳明此刻的真实地址。妈妈给她微信发了一段话,虽然字字平常,读来却总能让她哽咽。

艳:

邑霖告诉我,你要带几十人驰援上海,这是你们医护工作人员的责任,我虽然担心,但是也不会阻拦。你爸也提醒你工作中千万注意安全,别的我们也不多说,只要求你平安!平安!!

另外家里你就放心吧!

老王

患者拍下的张艳明

做你的“厚盾”,盼你们凯旋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工作现已进入平稳状态,但回忆起医疗队接收第一批患者前的情形,依然让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外一病区护士长王燕平印象深刻。

根据指令,她所在的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4月10日将迎来首批600名患者。为此,医疗队已连续忙碌多日,事无巨细地为顺利接诊做好全面准备。

中午12时,眼前的4层病房楼已布置妥当,王燕平已经带着队员进舱演练流程了。然而,新的消息传来:原定的接诊病房楼由10号楼紧急调整到9号楼。

接到通知的一瞬间,王燕平觉得有点懵:只剩4个小时!不仅要对新楼紧急“拓荒”,还要从无到有重新布置病区,保障至少600张床位达到收治标准。

王燕平迅速将分散在各楼层的护理队员召集起来,按照楼层对楼层的方式,逐层进行整体“平移”。从办公用品到医疗物资,从急救药品到生活用品,队员们在两座楼宇间不停歇地穿梭着。

有序布置好“平移”工作,王燕平又一头扎进新病房楼,梳理流程、查漏补缺。卫生状况、病区分区、厕所水压、热水供应、照明供电是否能满足需要……此时此刻,王燕平的语速和动作都像按下了“倍速”键。

按照要求,医护人员每4小时换班一次,王燕平催促A组队员出舱换防休息,而她自己只是迅速换了一身防护服,又跟B组队员再次入舱。当晚,2个病区638张病床全部安置妥当,达到收治标准。

这支医疗队前不久已由方舱转至杨浦区定点医院市东医院,5月12日,他们吃到了庆祝护士节的蛋糕,但更让王燕平感到满足和幸福的是患者的康复,当然还有来自家庭的坚定支持。

还在方舱医院时,丈夫给她发来了一封长长的家书。

燕平卿卿如晤:

知你昨夜上班又至凌晨,我不忍电话问候,因为我拿不准你们的作息和工作安排,恐打扰你工作或休息,谨以此向你表达我及家人对你的思念及牵挂。

自4月3日你们出发援沪至今,已半月整了。临行前,你让我为你剪短头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些天,我一直将上海的疫情新闻、天气状况置顶在电脑和手机上,工作之余就在网络上捕捉和你们有关的信息……

家里都好,咱妈还是天天问你的情况,我告诉她不用担心,但还是天天问……娃儿的学习也有条理地进行着,一切安好如初,请你放心家里……有闲空了发个状态,让我们知道你平安。代问候身边援沪的兄弟姐妹们,家人都盼望你们凯旋。

爱你和你坚强的“厚盾”

“平移”工作完成

只要坚定信心,胜利就在不远处

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接管的第一批患者4月11日随大巴车陆续到来。该院感染性疾病科五病区护士长高飞所在的护理小组,要跑好首次接诊的第一棒。

高飞算是抗疫“老兵”了,从2020年至今已先后6次执行抗疫任务。2月26日,高飞结束支援郑州市港区定点医院工作,回归正常生活刚刚月余,就再次响应号召,于4月初踏上援沪征程。

正式入舱前,高飞所在组的队员,已经按要求完成了8~10轮院感培训,队员每轮都要通过一对一考核才算过关。

4月11日下午2时,随着第一批患者抵达,收治工作立刻按照计划有序开展。从筛查分流、分床计数到扫码登记,医护团队通力协作,各司其职,环环相扣。

接诊中,有老龄患者没有智能手机,信息登记时间过长,队伍短时间出现了滞留聚集情况。高飞等人立刻做好情绪安抚,并及时优化流程,提前分批扫码登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截至当天下午18时,高飞班次累计收治入舱患者317名,入舱分流、床位安置、生活保障等均严格按照指挥部要求进行,收治过程顺利,患者病情平稳、情绪稳定。

为跑好接诊第一棒,高飞坚守整整10个小时。结束工作后,她还需要连夜将当日班次摸索实践的各项流程、表格、经验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一个月来,河南省人民医院317名援沪医护人员累计收治患者1779人,帮助1351人康复出院。

工作进入正轨后,高飞忙里偷闲,给家里的孩子们写了封信。

宝宝贝贝:

我的孩子们,妈妈想你们了。从2020年1月至今,妈妈已先后6次离开你们,有9个多月没有在你们身边。妈妈心里有很多话想跟你们俩讲。

宝宝是姐姐,已经能看懂妈妈的这封信了,但贝贝只有2岁8个月,还不识字;但我想等你们姐弟两个长大后,翻开这封信的时候,都能明白和理解妈妈的愧疚!

这次来上海,只有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出门时,贝贝还在睡,宝宝你反常地没有送我。实际上,我知道你正蒙着头在被子里哭。

其实妈妈在这里很好,在我们的努力下,每天都有患者顺利出院。等你们长大,一定会明白这是多么令人喜悦和有成就感的事。

只要坚定信心,胜利就在不远处。相信妈妈,相信很快妈妈就能回到你们身边。

爱你们的妈妈:高飞

接收第一批入舱患者

一封封家书连接起亲情与牵挂,一封封家书也传递着勇气与信念。或许,正是心中的温暖,照亮着她们逆行的路,使她们成了暗夜里的那道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