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12 23:48:59
选择字号:
当好国家队里的“耳目”“尖兵”和“参谋”

 

经典的古装权谋电视剧《琅琊榜》中,江左梅郎之所以能够足不出户搅动江湖和朝堂,除了自身拥有过人的聪慧和缜密的心思外,还倚仗着强大的“琅琊阁”,这个庞大的情报网络体系。

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就相当于科技领域的“琅琊阁”。不同于电视剧的是,这个“琅琊阁”聚焦的是国家责,服务的是国家事。

“科技‘国家队’决策者运筹帷幄的大智慧,背后离不开科技战略情报的作用。”身为科技界“琅琊阁”的一员,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中心”)战略情报部主任陈方与情报打了10余年交道,在逐渐摸索出门道的同时,更加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

见微知著

一个人就是一台信息处理器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单看“15”,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如果放入一个语境,“今天气温是15摄氏度”,那就成为一条信息。如果再根据这个信息作出反应,例如调整科学实验装备的温度,那这样的信息就可以被称为“情报。”

陈方说,情报之所以为情报,是因为其体现了一个核心:有价值。

不同于一些文学作品中神秘的“地下”情报工作,陈方用“耳目、尖兵、参谋”的比喻,形象描述了战略情报工作人员的日常:建立全面证据,处理科技文献数据与信息,充当决策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然后得出可靠结论,通过创新方法、集智攻关,分析破解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最终,提出咨询建议,发挥决策支撑。也许只有几页文字,但也是战略情报研究的核心价值体现。

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取得博士学位后,陈方进入成都中心,开始了科技战略情报工作的生涯。科技战略情报的工作就是为科技决策者提供直接的信息支撑、分析参考和咨询建议,使其能够有效作出判别、回应和前瞻布局。

“我们的工作需要处理多来源的海量科技信息,剥茧抽丝,层层处理,最终提供关键的情报。每个人,都是一台信息处理器。”陈方形容。

面对海量信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保持敏感性: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

这样的敏感性,依赖于长期的积累,更是一种兴趣的养成。

某种程度上,文献情报人员的思维比科学家还活跃。陈方说科技工作者们往往都专深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聚焦一个点,而文献情报人员则是聚焦点,放射面。

也许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发言,陈方便能联想到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中的重要指示。也许只是看到新闻标题里一句“二氧化碳‘变’淀粉”,陈方变立马拿起手机开始搜索国内现有的减碳成果。

她笑称,因为每天主动或被动关注的消息太多,所以感觉自己几乎没有时间刷娱乐八卦或者热门影视。打开手机看公众号,都是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推送。刷的时候还不能纯“吃瓜”,要 “过脑子”。“不仅要注意顶尖科学家在做什么,还要了解科学自媒体们有什么新见解,总归都是开卷有益。”

身肩重任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出生在祖国的石油城大庆,从攻读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毕业,陈方的成长和研究经历都与化学相关。

进入到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工作后,陈方涉及的领域更广了。但正是因为这样,更激发了陈方的好奇心,在不断的探究中收获新的突破和惊喜。

越发投入,她越能体会到学科间联系和共性的乐趣。“例如想要生产同样一件化学品,既可以用石油化工原料通过化学催化的方法去生产,也可以利用生物质原料通过生物和酶催化的方法去生产。反过来,也可以用生物方法去实现化学品的无害化降解等,诸如此类的交叉创新将使得整个过程更加高效、清洁和可持续。”

陈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工作所带来的意义和责任。她刚接触到文献情报工作那段时间,科学院正开始着手“1+10”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其中就包括了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基地。这于未来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与此同时,陈方参与并带领了团队开始从事相关情报研究的工作,并于13年推出了《工业生物技术白皮书》。“过去我们总说中国是以一种牺牲环境和资源的方式,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但其实我们通过工业生物技术,在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做了不少技术创新。”

陈方介绍,这本白皮书相当于一个全面的盘点,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中国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推进方面作出的努力,也成为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风向标。“生物技术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盘技术,随着以合成生物制造为关键动力的下一代生物经济的兴起,我们战略情报工作大有可为。”

不仅如此,2018年起,陈方主持中科院生物信息领域战略情报体系建设工作,带领成都中心战略情报团队全面服务于国家和中科院的重大规划编制工作。

但她强调,功劳并非个人。每一份技术报告、每一个信息产品的产出,都依靠着一个结构完善、分工明确的建制化团队。

如今,在成都文献情报体系里,汇集了不同领域的人才,涉及化学、生物、外语甚至信息管理等专业。正是有这样一个多学科相互协作的队伍,工作时大家能够相互鼓励,交叉互补,相互促进,凝结出集体的智慧。

“所以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方如是说。

 

陈方在生物经济战略研究论坛上作主旨报告。受访者供图

积微成著

文情工作也要做“冷板凳”

一个成果的产出,需要时间。“我们做这些报告,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体现。”陈方说,团队不打无准备之仗,能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或突发事件里对信息进行迅速地汇总加工,出报告、作判断,都是基于之前长期的收集和准备。“常说科学研究是做‘冷板凳’,我们的工作差不多,投入的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研究还需要提前作假设。“让人烦恼的是,随着探究不断深入,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推翻自己之前的假设,或者发现研究方法并不适用,就必须作出修改,甚至从头再来。”

陈方深知,这是文献情报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我们要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撑,与行业乃至国家经济命脉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缺乏扎实且客观的信息积累以及缜密的分析逻辑,拿出来的东西是没人信的。”

信息收集整理过程中,陈方时不时会奔赴院内各个研究所,与相关专家进行协作,请其把关、解读、点拨或者纠错,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开会,更是陈方的工作常态。“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开会,与各方进行‘头脑风暴’。”

但开会不是泛泛地去了解和收集信息,陈方要求自己和团队,每次开会都必须讲求效率。“会前要做好充足地交流准备,会后形成有效的报告或者结论。”

为了让工作更加高效,除了抓好日常细节,陈方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智慧情报数据支持的战略情报研究新方法体系。她希望未来可以借助智慧系统,实现让数据“说话”,让“超级大脑”提供更客观、更丰富、更前瞻的情报研判和决策支持。

带着《中国生物资源研究创新发展报告》,陈方参加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