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婷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1/3/15 20:58:34
选择字号:
学生自开《摸鱼学导论》课程引关注,清华教授肯定了这种尝试

 

近日,有关“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课程”的话题在网上引发讨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摸鱼学导论》不是清华官方开设的课程,并未加入学校选课系统。这门课的发起者是清华一名大一学生。据该生自述,该“课程”依托于清华在线学习平台“荷塘雨课堂”,原本只是半开玩笑地想建一门课,却没想到吸引了1000多名同学加入。

关于此事,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关注到,该学生的“课程”没有实际开讲,只是放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视频上去。

“这名同学实际将自己的尝试变成了学校教改的一个尝试,即人人都可以开课;且他没有过多地强调‘摸鱼’。”彭凯平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这名学生实则想用一个更接地气、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方式展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彭凯平对学生的这种尝试很支持,他认为这有利于学生纾解压力。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些还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烦躁抑郁的情绪。

他建议大学生尝试用“3C原则”来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如,通过多交朋友来避免孤独感,通过倾诉、写作等给情绪、压力找到“出口”,或者通过读书、听音乐等精神文化活动来提升幸福感。

清华有与《摸鱼学导论》构想相似的课程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摸鱼学导论》不只是向同学“教授”摸鱼攻略,或者毫无原则地鼓励学生摸鱼偷懒、无视企业正当规章制度。它站位于人的幸福,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缓解学生的压力焦虑,让他们在自我放松中提升学习效率,享受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比如课程里面的积极心理学内容,就不是简单地强调以偷懒为乐,而是借助相关心理学的理论,找到人们疲倦的心理根源并实施疏导。

彭凯平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他告诉澎湃新闻,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很新的领域,还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学科,之前他一直犹豫是否要开设一门相关课程。

不过,就在这学期,清华推出了一个叫做“研究生积极心理能力提升”的教改试验项目——相当于一门研究生选修课。该课程由彭凯平主讲,课程副标题为“美好生活的科学指导”。

彭凯平说,这门课跟《摸鱼学导论》的构想相似,没有期末考试,学生只需要交两个作业。其中一个作业是“把自己的快乐传染给别人”,就此写一篇科普论文,讲心理学的重要性。

由于该课程有人数限制,最初有60多名学生上课,扩容后现在有约100名学生。3月8日彭凯平上的第三讲是关于积极情绪的内容,课后他布置了“讲一讲今天让你开心的三件事”的作业,竟收到了好几百条回复。

“再结合《摸鱼学导论》受到关注来看,我感觉确实有必要为大学生开一门积极心理学或者说忙里偷闲的课。”彭凯平感慨,“我们真的要学会忙里偷闲,不然永远在赶路、永远在奔波,就没有时间来修养和提升智慧了。”

他还介绍,实际上,正因学校意识到现在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些学生会有焦虑、紧张,甚至烦躁抑郁的情绪,所以才有了这门课程。清华希望各个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学习学科知识之外,能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

他说,目前清华本科阶段还没有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当面向研究生的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慢慢做起来、做好后,学校可能会考虑面向本科生开这方面的课程。

“清华提出将来要做幸福校园,这本身可能也反映了学生们的需求。我希望清华能成为中国甚至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幸福校园建设、幸福大学建设的高等学府。”彭凯平还希望,大学都能多讲一些幸福学。

大学生的压力与焦虑情绪来自何处?

在彭凯平看来,“《摸鱼学导论》课”受到上千人关注,反映了一部分学生的状态或需求。

为何现在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很焦虑,且名校学生甚至比普通高校学生感受到了更多压力?

彭凯平认为,大学生承受的不光有与同学的差异或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还有一些基于学科特性带来的压力。

“不少高中生毕业时,对选择专业是茫然无知的,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在其中起了决定作用,而中学老师在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时,考虑的更多的可能是升学率,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人特性、追求和兴趣天赋。这种功利的考量可能使一些学生未能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彭凯平说,这些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他认为,因材施教很重要,不能只从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学生报什么专业容易被录取的角度去做选择、决定。

他指出,家长容易根据自己的知识来教育孩子,非让孩子去学数理化、学经管等,这种做法也不对。

“教育是个非常专业化的专业,但我们很多家长想当教授、觉得自己能当教授,在缺乏关于现代大学学科的科学知识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有限知识去教育下一代。”彭凯平说,教育还是应留给教育家来做。

他指出,全世界有很多大学第一年甚至第二年都不分专业。他建议,在学生进大学时不要分专业,可等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据自己的天赋、追求以及学科特性再来定。

在彭凯平看来,某种意义上,“《摸鱼学导论》课”受到关注一事给了喜欢竞争排名、看重功利的人一个提醒,即:年轻人其实并不喜欢那些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发自人性的、天然的、自然的让人快乐幸福的东西,才是应该鼓励他们去获取的。

建议:通过交友、表达和听音乐等来调节情绪状态

在教育“内卷”被热烈讨论、学生心理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大学生该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幸福感?

彭凯平介绍,可通过“五施”——颜施、身施、言施、心施、眼施,来培养积极心态。具体来说,颜施就是要保持积极乐观,多对自己、对别人微笑。身施是指应积极参与到各种运动与活动中去,以此激发自己的活力。言施即重视沟通,尽量不压抑自己情绪。心施即要重视感悟,重视寻找生活、经历的意义与价值。眼施即带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欣赏熟悉的事物,用心去见微知著,感受意外的惊喜。

“大学生的智商都比较高,除了‘五施’,还可通过‘3C原则’这一更高境界的幸福方法来调整状态。”彭凯平说,3C即contact、communication、culture。

contact即接触。彭凯平解释,大学生在校园里一定要有朋友、有闺蜜或兄弟,要建立社会联系,要学会团结合作,互惠互动。如,多多参加班级活动、老乡活动,或者谈恋爱。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最好不要让自己觉得孤独。孤独和独处不一样,独处可以不孤独,你一个人读书、欣赏音乐,其实是在跟作者沟通;你关心国家大事,其实就是跟社会在沟通。孤独不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是一个心理概念。contact会让你的心永远是敞开的、热情的。”彭凯平说。

communication,即沟通,指在孤独或情绪不佳时,可以说出来。这里的“说”可以是交谈、倾诉,也可以是写作、画画、创作艺术品。“这名学生‘开《摸鱼学导论》课’也属于一种倾诉、表达。”彭凯平指出。

culture,即文化。“人要超越世俗的物质的层面,需要精神的升华,这种升华能让高智商的人感受到快乐。所以,有人可以从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品中获得快感。”彭凯平建议,大学生可以多多尝试从文化体验中去获得快乐、幸福感。

“当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诸如去吃个烤串这样一些普通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得开心、快乐。”彭凯平补充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