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7 16:35:32
选择字号:
蒋平安委员:加大农田残留地膜污染治理力度

 

地膜覆盖技术是灌溉农业不可或缺的保障性技术措施,具有增温、保墒、抑盐、防草和提早农作物播种期等作用。然而,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农田地膜泛用滥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成本。

“以新疆为例,2019年底,地膜覆盖技术遍及全疆20余种农作物,面积达6000万亩以上,年用量超过30万吨。由于缺乏有效的残膜回收技术,新疆已成为我国‘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在调研中发现。

他同时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支持下,各地高度重视农田残膜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仍存在地膜使用过泛;残膜回收补贴项目资金有限,回收机制不健全;残膜回收机械装置研发滞后;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产业链不完善;地膜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

为此,蒋平安建议,首先应推进地膜使用源头减量。一方面,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分地区分作物科学推广残膜回收、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和一膜多年使用等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科学降低农田地膜覆盖度,提高地膜使用效率,减少农田地膜使用量,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加大高强度地膜研发力度,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和技术跟踪,重点开展可控性、经济性、安全性验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其次,加大机械化回收残膜补助力度,完善残膜回收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残膜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扩大机械化残膜回收作业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推动残膜回收机械的推广应用发展。二是按照“有固定场地、有专门人员、有明确标示标牌、有完善制度、有辐射区域、有拉运车辆、有计量设备、有消防设施、有台账、有考核”的标准设立回收网点,加快、改进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回收网点的建设。试点探索“谁生产、谁回收”“谁经营、谁回收”的农膜生产者、经营者责任延伸机制。

再次,加强残膜回收作业机械研发改进力度。设立残膜回收机械装备研发和改进创新专项资金,以农艺、农机、农膜相结合为主线,装备生产、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联合攻关,以技术与装备创新为突破口,针对地表残膜、历年耕层残膜、膜杆土分离设备、残膜打包打捆、回收残膜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一系列回收率高、适应不同作物生产模式的专用残膜回收机型。确定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通过相关技术集成示范,为农用残膜污染治理提供重大技术和装备支撑。

其四,建立残膜回收、处置、利用产业链,研究残膜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路径。加强残膜处理技术研发,改进残膜清洗设备,完善清洗流程。由生态环境、住建部门牵头,对大规模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物收获后回收的含杂质高且难以分离的废旧地膜提出无害化处理方案。在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开展回收残膜再利用技术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资源化利用范围,从过于关注造粒向木塑产品原材料、环保板材、建筑材料、燃料油、清洁能源等更宽广的范围拓展。对于残膜资源化利用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通盘谋划地膜回收、利用、处置全链条的布局,形成农用地膜生产、销售、回收及再加工全产业链协同管理机制。

最后,捆绑使用项目资金,综合施策,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回收体系,督促责任落实,切实提高回收率。一是将残膜污染治理同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将地膜回收补贴与其他惠农政策相捆绑,统筹资金使用。二是强化监管执法,逐步建立健全使用者购买地膜、使用地膜、回收地膜登记制度,严厉打击非标地膜流入市场、田地等违法行为。三是建立农田地膜使用者和生产经营组织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以旧换新、积分以膜易物等多种方式的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在适宜地区推广头水前揭膜、苗期揭膜等技术措施,切实提高残膜回收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