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党生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1/3/5 21:31:49
选择字号:
《细胞研究》主编:只要撤稿,就是学术污点吗?

 

作者 | 李党生(《细胞研究》杂志主编)

最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正式宣布一次性撤回70篇中国学者论文,其中绝大部分涉嫌论文买卖。与此同时,一出和国内学者相关的“学术碰瓷”闹剧引发关注:学术打假网站Retraction Watch近日发表主题文章,指出中国学者涉嫌冒用前哈佛副教授名字发表学术论文。

由于违背科研诚信的事件大多以论文撤稿作为表现形式,因此学术期刊不幸成为学术失信的“表观高发”领域。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出:要让学术期刊编辑成为真正的科学“守门人”!

我们认为,期刊编辑确有责任参与科研诚信以及学术期刊声誉的维护。但科研工作的主体毕竟是科研人员,科研诚信的维护必须从科研人员入手,片面强调学术期刊编辑在这当中的作用,则难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在此我们需要厘清一下,维护科研诚信,期刊编辑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做不到的事情又有哪些。同时,也谈一下撤稿、勘误和学术不端的关系。

撤稿事件背后,期刊编辑有失职吗?

首先,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大规模撤稿事件,不乏是由于论文作者在提交建议审稿人的信息时使用了假冒的电子邮件地址。这种“欺骗”行为突破了科研诚信的底线,论文作者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编辑直接使用了这些所谓的审稿人,就是典型的失职,也体现出杂志在编辑流程管理方面的缺失。

一般在论文投递过程中,允许作者推荐/排除审稿人是惯例,但是否采纳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完全取决于编辑部。

一份权威学术期刊是不可能盲目送审的。与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细胞》一样,《细胞研究》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的论文评审流程。科学编辑首先会对论文进行严格的预审,只有质量上乘的论文才会进入同行评审,其他则做退稿处理。

在同行评审阶段,编辑部会根据独立的调研结果来确定在这个领域哪些权威专家比较合适审稿,然后进行送审。

对于论文作者排除的审稿人,我们尊重作者的意见,但一般仅限排除和论文有直接利益冲突的3-5位专家;对于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决定是否邀请,即使邀请也会核对专家信息。选择审稿专家是编辑的本职工作,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只要编辑工作尽职尽责,这种“假冒审稿人”的漏洞是不难堵上的。

此外,我们选择审稿人时也会尽量回避可能和作者有合作关系的审稿专家,比如同一个单位(比如同一研究所,但对于诸如中科院不同研究所之间则不需完全回避)或是近年共同署名发表文章的专家等。

这里我们也顺便提一下关于“碰瓷”作者的问题。作者正式提交稿件时,都需要按要求在投稿系统中输入所有作者的信息,这样论文无论是接受还是被退稿,所有作者都会收到邮件。因此,作者在文章发表之后不知情的情况,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当然前提是作者输入的是正确的信息。

出现“碰瓷”作者,作者投搞时显然没有使用正确的邮件地址。这种漏洞编辑有可能排除掉吗?答案是不能完全排除。编辑虽然能从系统中查看所有投稿作者的信息,但是不太可能一一核对。对于知名学者可能比较容易获取其邮件地址,其他信息则很难全部核实。

其次,对于大规模撤稿事件中的图片重复使用甚至是造假等敏感问题,要求编辑加强抽查和审查则很难做到。文字查重软件已经广泛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学术不端一般都能够检测;但图片查重尚无自动比对软件可以使用。

如果说作者同一文章前后有同样图片使用,编辑有可能发现;但如果作者使用其他文章中发表的图片,编辑是不可能筛查出来的。

比如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Pubpeer网站经常会爆出学术论文中出现的图片问题,这种比对一般是针对某一位研究人员,编辑不可能有时间如此操作(而且这也超越了编辑职责范围)。而且这种专业的“审查”有时也比较牵强,说明图片比对目前仍然没有太好的方法可以解决。

一般权威期刊只能在文章接收前,对文章中的图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一些简单调试,检查有无明显人为修改的痕迹,一旦发现问题再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图片。

只要撤稿了,就是学术污点吗?

由于学术不端常常以大规模撤稿事件为标志,我们也谈一下撤稿、勘误和学术不端的关系。撤稿是科学共同体维护学术真理和纯洁的一种自净方式,通常只有当论文的核心数据或结论存在明显错误时才会使用。

作为一种正常的纠错行为,撤稿本身无可厚非。科学研究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谁也不知道新发现的现象、规律是否就是真理定律。因此,对已有科学假说的试错、既有结论的纠错,本就是科研的一种常态。

相反,不愿认错,甚至包庇纵容背后可能隐藏的学术不端行为,才真正为全球同行所不齿,令科研机构蒙羞。

正因为此,各大出版社都设立有科研诚信部,专门对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处理,尽力维护科学共同体的诚信,也维护人类知识宝库的纯洁与准确。

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自己发现错误(或者经由读者提出,研究者确认),主动要求期刊撤稿,这种撤稿称为主动撤稿。但是由于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水准、眼光见识参差不齐,也有不少撤稿是由科研机构、出版社/期刊发出的,这被称为被动撤稿。

这种情况下,论文通讯作者很可能不承认错误,并拒绝撤稿。为维护科研机构、出版社/期刊的声誉,由这些机构成立的专门部门对存在问题的文章进行评估审查,并最终发布撤稿声明。

国内受到“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常常觉得撤稿是很丢人的,但实际上主动撤稿很少带来负面效应,反而体现研究者诚信的科研态度。被动撤稿却会给研究者造成极大的影响,同行很容易从中读出潜台词——这个人的学术诚信有问题。

因此除非证据确凿,否则不能轻易让一篇文章走上“被动撤稿”这条路——我们在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同时,也要避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说到这里,我们也正好说一下勘误。勘误是由于作者疏忽(非主观有意所为),导致发表的文章中有一些错误,但不影响结论。

结合我们日常的工作,勘误主要涉及作者的单位、基金、图片的误用、一些语句的调整等。所以大家不要一看到图片错误就认为是造假,确实有可能是误用,但作者仍有不够严谨之嫌。

由于科研诚信涉及的面非常广,情况也很复杂,体现在学术期刊上常常已是最后一个环节,但其“因”早就已经埋藏在之前的科研活动之中了。因此切实加强针对科研主体的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才是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治本之道。

李党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主编。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2004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6年,任Cell杂志Associate Editor。2006年起担任《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2021年2月起,担任《细胞研究》主编 。

《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以全英文刊登国内外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快报和述评。2020年,《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0分,刷新中国主办期刊纪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专题:科研诚信大家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