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31 21:27:56
选择字号:
专家建议大力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

 

回首160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致使无数奇珍异宝被掠夺或焚毁。2018年9月,一场大火将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付之一炬。2019年4月,法国巴黎圣母院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这座历经850多年沧桑的教堂顶部木质结构被摧毁,中轴塔坍塌……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佳日前指出,文物的损毁、消失带走的不仅是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世代文明。一场场文物之殇,带给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深刻警醒。

但目前,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还存在着技术手段单一、交互性差,各自为政、共享性差,重技术展示手段、轻文物藏品研究,缺乏文物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对外依赖性强等问题。

杨佳表示,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工作,是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突破空间时间局限,增强展示效果;有利于实现文物信息数据保护,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实现文物遗址重建、还原与修复,减轻火灾、地震、洪水、战争等重大灾害带来的文物损失。

为此,杨佳建议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将AR、VR、全景数位扫描、3D打印等全新科技运用到文物数字化建设与保护中,进一步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真正的网上虚拟现实展厅,深入研发手机App,实现移动端文物数字化共享,并通过人机交互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体验信息,丰富用户体验。

同时,建立文物数字化建设国家标准。通过规范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将文物数字化工作从采集、整理、存储、加工、使用全流程纳入标准规范,从而形成标准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一站式”文物管理服务体系,大大提高文物馆际间的交互性,减少资源浪费,摆脱文物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实现文物可公开数据的资源共享,为文物进一步研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此外,杨佳指出,应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文物数字化建设中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文物数字化研究机构,加强专业人才教育教学,培养文博知识与信息化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博物馆及文保单位输送人才;在相关高校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加强与各级各类博物馆、文保单位合作,拓展应用范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现有文博、文保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提升信息化工作能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